放大圖片
■年屆七旬的鄧炳妹(中)為減省開支,會趁街市「收檔」時拾「剩菜」煮食。 團體提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廖穎琪)通脹持續高企,香港基層市民的生活負擔愈見沉重。有調查發現,「食物價格昂貴」是深水埗基層家庭的「頭號」敵人,反映糧油價格飆升大大加重基層市民的生活擔子。負責調查的機構指出,受訪者平均受到近10項生活事項困擾,生活舉步維艱,情況不容忽視。有年逾7旬劏房戶表示,通脹厲害,經濟拮据,為減省開支,每日均會執「爛菜」煮食。機構建議當局增設「低收入補貼」,紓緩糧油價格、屋租及交通費等開支飆升引致的生活壓力。
基督教女青年會於今年6月至8月,訪問436名16歲以上的深水埗區舊式私人樓宇的基層居民,了解他們的10大生活壓力事項,並於昨日記者會上公布調查結果。調查發現,「食物價格昂貴」在當區居民「10大生活擔子」排行榜居首,78.7%受訪者認為,食物價格高昂是生活壓力的主要來源,其次是「租金昂貴」及「燃料費昂貴」。
租金貴 津貼水平追不上
基督教女青年會督導主任(深水埗區)陳玉娟在記者會上指出,住屋壓力佔10項生活擔子中的4項,包括「租金昂貴」、「住屋條件差」、「公屋輪候時間長」和「沒能力/金錢搬屋」,反映住屋亦對基層家庭造成沉重負擔。她續表示,受訪者平均受近10項生活事項困擾,逾80%表示對生活感到不滿意,而感到「非常不滿意」的受訪者更佔17.7%,精神壓力指數亦較一般水平為高,反映日常瑣事累積可引致沉重負擔,令生活百上加斤。
她續指,目前給予綜援戶的租金津貼水平是社會福利署於2003年釐定,事隔近10年,「水平已嚴重脫節,以一人家庭的綜援租金津貼為例,1,335元僅夠租『床位』,綜援戶唯有以綜援金補貼屋租」,但就要壓縮膳食、交通、水電等支出,促請政府每半年檢討津貼水平一次,又認為政府現時向貧困家庭的援助分割、一次性,或未能惠及有需要家庭,例如劏房戶不會擁有獨立電錶,電費津貼只會惠及業主,建議政府提供綜合及持續性的「低收入補貼」,助有需要家庭面對高通脹周期。
7旬婦:日吃兩餐月花900
基督教女青年會又建議政府盡快增建市區公屋,令貧困家庭盡快上樓,解決住屋問題,讓貧困家庭能在市區或擴展市區居住,避免因居於偏遠地區而減少就業機會,影響長遠脫貧機會。
今年76歲的鄧炳妹獨居於鴨寮街一個位於5樓的「劏房」,舊樓無電梯,但為幫補生活,年邁的她仍每天徒步四出執拾紙皮。她現時每月靠約2,600元綜援金及1,300元租金津貼過活,蝸居的劏房面積僅80呎,而且無窗戶,但月租達2,000元,加上水電煤,已經花掉逾2,200元。
吃的開支最令鄧婆婆「頭痛」,「一餐飯最少也要花15元,每天只吃兩餐」,但每個月的食物開支也達900元,為減省開支,她會趁街市「收檔」時拾「剩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