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治污有心無力 東江源頭告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1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東江源區的生活垃圾。

 東江水對香港的重大意義毋庸置疑。供港50年,被譽為「政治水、經濟水、生命水」,東江水去年佔本港用水量接近90%。飲水思源,港人對東江水源地的生態安全十分關注。為了解源區生態現狀,本報記者翻山越嶺,前往發源地的江西省尋烏、定南、安遠三地探源。那是中國典型的上世紀60年代村落。在周恩來「一定要保護好東江源頭水」的政策之下,貧窮的贛南村民以壯士斷臂的勇氣封山停礦,守護源頭。然而,山區落後的生活生產方式,加之礦山的遺留問題,源區污染重重!三個貧困縣如何治理?東江源告急! ■香港文匯報記者程相逢、陳融雪撰文 陳融雪攝影

 這是一條崎嶇之路。從三百山到椏髻缽山,層巒疊嶂,叢山峻林。定南水和尋烏水,便是從這兩處山脈發源,流過定南、安遠和尋烏三地,在廣東和平縣匯合,始稱東江。

人畜糞便 殘餘農藥直接入江

 正是這脈江水,哺育著香港、深圳、東莞、廣州、惠州、河源六地民眾。這脈江水,一端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的珠三角,一端是經濟停留於上世紀60年代的贛南。

 冬日的陽光照耀著贛南山區紅色的土坯房,剛收割過的水稻田泛著微光。院子前的臍橙樹掛滿了果實,屋後一堆堆柴草碼得整整齊齊,土牆上寫著毛澤東時代的標語。安遠縣三百山鎮符山村的李滿月咕噥著說:「生活真苦啊!」

 她83歲了,兩個兒子,兩排土坯房裡住了祖孫三代十口人。收入靠家裡的3隻豬、6隻雞和400棵橙樹。為了提高臍橙的產量,他們像其他的村民那樣,大量施用農藥化肥。

 自從停礦封山之後,這裡家家戶戶都種橙,隨處可見賣農藥化肥的小店。「沒有辦法!」安遠縣環保局局長葉祿林很是頭疼。「農業面源污染是個大問題。」他帶著記者繞道屋後,指著茅廁旁骯髒的坑池說,「那是人和豬的排泄物,將直接流入江水裡。這也是很大的污染。但是如果不養豬、不種果樹,老表們怎麼生活?」

有機肥化糞池 農民沒錢

 當記者提出有機肥和沼氣池可以解決種果養豬的污染問題,葉局長搖著頭,掰著手指幫村民算帳:「1斤臍橙用有機肥要8毛,用農藥就只要4毛。沼氣池算上政府和社會團體的資助,修一個也得自家掏近2,000元。老表們沒錢啊!」

 山區的茅廁真的超級簡陋,深深的污垢池上,搭著兩塊木板。在環保人士眼裡這是個污染源,在當地小孩眼裡也是個恐怖地。據稱,曾經有小孩掉進糞池,再也沒有爬出來。

 尋烏縣三標鄉東江源村黨支部書記張昌權表示:「為解決糞便污染問題,政府在推標準化茅廁,帶沼氣的,安全、乾淨、循環節能。大家都覺得好。一個茅廁政府資助700元,香港地球之友補助500元,自己出1,800元。但是推行不開,老表們太窮了!」

 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據了解,尋烏和安遠是國家級貧困縣,兩縣去年財政收入都僅有3.3億元。定南依靠大量養豬供港,貧困程度「僥倖」脫離國家級,但也是省級貧困縣,去年財政收入也只有5.8億元。而各縣對於源區的治污投入每年都在10億元以上。頂著如此巨大的財政缺口,源區治污有心無力。

移民補償¥3500 書記嘆氣

 停礦、封山、禁止工業生產,但村民的生活仍產生大量的農業面源污染。對此,江西省提出對東江源生態移民5萬人。據粗略統計,每移民1人,每年就有6立方米林木免遭燒砍,減少排放1.5噸污水。依照江西省扶貧辦的標準,每個村民可一次性補償3,500元,告別東江源區,就可以開始有自來水和有電視的新生活了。

 東江源村黨支部書記張昌權帶頭做了第一批移民。截至現在,5萬名移民未移一半。他嘆了一口氣,「如果經濟狀況可以,老表都願意響應政策移民。」 (註:本版貨幣均為人民幣)

相關新聞
安倍聲稱改善關係 中方:須實際行動 (圖)
認住兩隻「鷹」 安倍或邀麻生當副手 (圖)
安倍「梅開二度」 中日「政經雙冷」難破局 (圖)
城鎮化成新內需發動機 (圖)
能源變革塑地緣政治新藍圖 (圖)
李卓人「姓賴」:拆僭建違消防例 (圖)
校園兇殺案留陰影 學童:媽媽,我怕! (圖)
匯豐強積金帶頭減費一成 (圖)
治污有心無力 東江源頭告急 (圖)
中國科學家破解乙肝癌變基因 (圖)
奧巴馬避談槍管捱批 (圖)
韓明大選 「強人之女」鬥「盧武鉉影子」 (圖)
林峯飲恨 黎耀祥3度稱帝 (圖)
攝影展揭茤迡d歌 CY關注 (圖)
舊政府總部西座列一級歷史建築 (圖)
多人甩底致流會 大膠悕}建制派
如心830億遺產 聆訊定「點用」 (圖)
李寧推18億復興大計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