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2年將成歷史,雖然「世界末日」最終沒有來臨,但年內環球經濟的動盪,卻是驚心動魄。過去一年受到美國、歐洲及中國內地等多國調控措施影響,本港財經界發生不少市場極度關注的大事。本報編輯部根據以下的標準,包括事件的影響力、社會的關注度,及反映事件對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的標誌性等,選出本港2012年財經市場的十件大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陳遠威、涂若奔、卓建安、梁悅琴
1.美無限QE 港股樓升兩成
2012年影響全球及本港投資市場最大的,相信非全球央行尤其是美聯儲9月推出QE3及12月推出QE4量寬政策莫屬。在香港,美國QE衍生的熱錢不斷湧入,刺激資產市場向上,年內樓價升兩成,股市更升23%,股市升幅在全球主要股市中居第6位。
美國在今年9月宣布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由聯儲局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債券,並說沒有具體規模和期限,被市場稱為「無限量QE」。及後又在12月宣布由明年1月起,每月購入450億美元的國庫券,取代已到期的「扭曲操作」。以此計算,聯儲局在未來12個月內,將向全球「泵水」1萬億美元,更揚言QE政策與失業率和通脹掛u,只要失業率高於6.5%和通脹率不高於2.5%,現行的QE政策和低息環境不變。
全球QE 吹起資產泡沫
QE政策出台,歐洲、日本也加入印銀紙行列,澳洲宣布減息,連內地也適量「放水」救經濟,市場由9月前的極度悲觀「缺水」,變成年底時的「水浸」,熱錢不斷湧入本港便是一例。印銀紙令貨幣貶值,同時亦吹起資產泡沫。本港樓市今年升不停,逼使港府要首度使出「限外辣招」壓樓價,但樓價未見顯著下調,全年計仍升近20%。
資金同時流入股市,瓻由6月時的18,400點低位回升,至年底已見22,660點水平,升幅4,200點或23%,升幅居亞太主要股市榜第5。全年港股市值增加了4.2萬億港元,至21.7萬億港元。
2.辣招壓樓市 車位炒「瘋」熾
為了壓抑火熱的住宅樓市,政府今年內再度透過增加土地供應,又推出港人港地,降低非本地居民按揭成數10%、及推出境外買家要支付15%買家印花稅(BSD),連本地公司名義買家亦包括在內,亦延長額外印花稅(SSD)期限至3年,令第四季一手盤推盤量及銷售量大幅減少80%,尤以豪宅最受打擊,然而全年樓價仍上升20%。
基於熱錢持續找投資渠道,住宅樓受打擊,資金流入舖位、商廈以至車位,各大發展商更於11月內持續推售車位,1個月內沽出逾2,400個車位,創出97後高位,其中大圍名城推出514個車位配售予業主,因供不應求,發展商長實以抽籤形式賣車位,令久違了的炒籌活動重現,市傳有人把前號籌以30萬元放售,揀車位當日更傳出有前號籌以22萬元成交。
3.金管局逾千億 捍衛港匯
多國央行大印銀紙,令資金持續流入本港,金管局幾乎隔天便入市一次以壓港匯。自10月下旬以來27度入市,共注資1,021.55億港元,令銀行體系結餘預測升至2,508.43億元,市場預期資金將持續流入。
翻查數據,2009年時本港也有大量熱錢湧入,令銀行結餘一度超過3,200億元,但該筆熱錢一直沒離港,市場人士指該筆資金轉投本港樓市,令熱錢停留本港的時間更長,也令近3年的樓價一直上升。港府近期高調出「辣招」打擊炒樓,令熱錢由樓市轉投港股。
自10月20日金管局入市壓港匯以來,瓻至今已累升約1,100點或5%,國指升約670點或6%,大市的日均成交也回升,顯示資金確有流入港股跡象。
4.積金半自由 基金紛劈價
強積金於11月初開始實施「半自由行」,首月共錄得約1.8萬宗轉會申請。全港最大受託人擢蚸12月率先宣布減收管理費,將部分計劃收費下調一成,由此前的1.95%降至1.75%,明年2月1日生效。交通銀行信託亦緊隨其後,下調其「瓻成分基金」的基金管理費30%,至最新的0.85%,明年1月1日生效。
據基金研究機構理柏資料,以截至去年12月底止所有強積金計劃的總淨資產值3,560.35億元,以及參與僱員及自僱人士人數257.3萬人計算,今年首11月強積金回報達10.15%,即每名人均賺逾1.4萬元。而積金局的數據則顯示,強積金制度自2000年12月實施至今年6月,215隻營運了10年的強積金基金中,214隻均錄得正回報。最新截至今年9月底,強積金平均年率化回報僅為3.4%。
5.港元兌人民幣 首破八算
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路上揚,與美元掛u的港元相應貶值,10月份每100港元兌人民幣已跌破80元大關。港元貶值大幅刺激內地居民赴港購物的慾望,同時也掀起本港銀行加息搶人民幣的爭奪戰。
戰幔首先由擢蚺帤磳捶滮j行帶起,當時將人民幣定存息率調高至2.8厘以上。其後中銀(2388)亦不甘示弱,將有關定存息率推高至3厘。其後南洋商銀推出20萬元人民幣開戶息率達3.28厘,永亨30萬元人民幣的一年定存利率則達3.3厘,創市場新高。
本港人民幣存款今年增長雖放緩,但仍然是境外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存款及存款證共逾6,700億元,遠高於目前人民幣資產規模,也較2011年底近5,900億元增加逾13%。
6.前海商機盛 CEPA 9惠港多
今年在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前夕,中央公佈惠港措施。國家發改委於6月29日在港公佈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政策,在金融、財稅、法律、人才、教育、醫療和電信等方面促進深港合作。其中包括政策支持前海構建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譬如探索試點跨境人民幣貸款。
同日香港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在港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補充協議九(簡稱CEPA 9),將於明年1月1日實施。CEPA 9涉及範圍廣泛,共有包括43項服務貿易開放和便利貿易投資措施,香港多個行業受惠,尤其是金融、旅遊等方面。
金融方面,中央將積極研究降低香港金融機構申請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資質要求,主要指的是資產總額的要求;研究降低內地企業來港上市的門檻。
7.港交所167億聯姻LME
港交所(0388)今年6月出價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並一舉擊敗眾多競爭者,以13.88億英鎊(約167億港元)完成有關收購。為籌集資金,該所於10月發行5億美元可換股債券,並配股集資約10億美元,是港交所上市12年來首度配股。有關交易已於12月完成,雖然港交所收購LME後,市場曾擔心其作價是否過高,但近期投資者已改為看好LME前景,令港交所股價在第四季回升。
LME目前佔全球工業金屬交易額比重約80%,2011年的成交量刷新紀錄達1.466億手,合約名義價值約120萬億元,市場人士看好LME未來將改變經營模式,以商業原則運作,有望大幅增加盈利,甚至連結起中國及國際市場,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
8.新地捲弊案 市值損380億
要數2012年轟動政商兩界的事件,不得不提「新地案」。廉政公署今年7月13日正式落案,控告新地(0016)高層郭炳江、郭炳聯、陳鉅源、前港交所高級副總裁關雄生,以及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指控許仕仁自2000年起,9年內涉嫌藉公職身份收受現金、無抵押貸款、顧問合約及免費使用禮頓山豪宅等賄賂利益。
廉署赴海外蒐證需時,高院將案件押後至明年1月11日審訊。涉案5人目前按條件保釋,郭家兄弟各自以1,000萬元擔保,其餘3人以20萬至500萬元擔保。案件舉報人郭家長子郭炳湘亦曾於5月被廉署拘留,其後獲准保釋。廉署於3月29日先後拘捕涉案5人及3名相關人士,翌日新地股價受事件拖累,單日瀉13.14%,市值蒸發逾380億元。新地股價其後逐漸回升,上周五(28日)收報116.1元。
9.彌探磳 黑錢案賠巨款
彌(0005)與渣打(2888)涉及洗黑錢等案件,被美國當局罰賠巨款,令兩間在港舉足輕重的發鈔銀行,今年盈利料受困擾。彌惕馧Q指為了應付天文數字的罰款,需出售大量非核心業務套現。彌捷レV美國當局支付18億美元和解費,雖然和解費略高過預期,但在賠款後,事件會告一段落。
截至目前,彌惇鬲~黑錢事件撥備15億美元,但由於該行在英國同時被指操控當地銀行同業拆息,也面臨罰款,彌惇隻匱歲が疚F16.53億美元,市場更料遠超此數。該行本月悉售平保(2318)套現727億港元,以及早前出售一系列的非核心資產,都被視作為罰金「填恣v。
渣打方面,今年9月已就違規事項與紐約州金融服務局(DFS)達成協議,同意支付3.4億美元和解費,及後再向美國監管當局繳付3.3億美元。
10.思捷頻易帥 股價過山車
在本港風光多年的思捷環球(0330),去年盈利和股價雙雙倒退逾九成。今年8月公司以相當於4,083萬元的天價薪酬,挖來競爭對手ZARA的主帥馬浩思加盟,取代范德施出任CEO,一度刺激股價單日暴升38.4%。但馬浩思上任後並未帶來新氣象,僅在前任留下的180億元「重塑品牌計劃」框架內施展手腳,最新公布的業績仍「流血不止」,導致股價重新下跌。
反而創始人邢李在闊別兩年後再吃「回頭草」,於11月中大手增持思捷股權至10.33%,重回第一大股東寶座,刺激股價單日爆升30%。不過,思捷主席柯清輝否認邢李將會重返董事會,僅表示對方認同轉型計劃,也認同新任CEO。
滄海遺珠:港進4G時代 免費報混戰
除了以上十大財經新聞,2012年本港邁進4G時代,也備受港人關注。隨著電訊供應商開拓4G網絡服務,加上蘋果公司及三星的多款新型手機面世,樂於接受新事物的港人已紛紛體驗了更迅速便捷的流動網絡。蘋果iPhone 5今年9月一出,隨即掀起炒風。在每部逾3,000元的轉手利潤誘惑下,市民千方百計「刮機」,除通宵達旦在蘋果網站登記抽籤外,亦有炒家簽約上台取得手機後轉售。有炒家稱「每年炒返兩部iPhone,好過等政府派糖」。
此外,在港上市的傳媒集團越來越重視免費報紙,東方報業(0018)也加入戰團,於11月30日推出首份免費報刊《好報》,以藝人和名人揭秘等報道為主。以去年7月至今計,一年半來本港共有3家上市公司強攻免費報刊市場,另兩家分別是去年7月推出《晴報》的香港經濟日報(0423),和去年9月推出《爽報》的壹傳媒(0282)。而曾於1997年停刊的《新晚報》,亦於8月以免費報形式復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