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造成大量傷亡。
香港文匯報訊 英國《金融時報》22日社評指,毒霧反映中國無序發展的高昂代價。中國應借鑒西方工業革命時期處理空氣污染的經驗,利用法律約束改善環境。
文章指,反常天氣或對毒霧起到推波助瀾作用,但污染根源卻在其他方面。燒煤、汽車尾氣排放激增,都是中國經濟奇跡的有害後果。此外,環保執法成效也令人沮喪。
英美50年代推《空氣法》
文章指,西方歷史上也經歷過數十年污染。工業革命時期,愛丁堡的綽號「老煙城」(Auld Reekie)絕對名副其實,倫敦則被稱為「霧都」(The Big Smoke),1952年倫敦「大煙霧」(Great Smog)更導致1.2萬人死亡。
悲劇迫使各國政府解決空氣污染問題。英國1956年出台《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禁止部分城區家庭使用煤炭生火,並規定發電廠遠離城市。華府則於1955年通過《空氣污染控制法》(Air Pollution Control Act)。中國應效仿這些國家做法。
文章稱,民眾不滿是推動環境改善的有力因素,但即使從經濟利益考慮,中國也應採取行動。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09年,空氣污染成本相當於中國國民收入的3.3%,包括心肺疾病、交通事故及航班取消頻率日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