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在傳播過程中,由於撰寫人之識見、書寫習慣等,往往會有正字與俗字之別,導致一字多形,容易令人混淆。現代漢語主張規範文體,強調要寫「正字」,除寫錯別字外,亦應盡量避免寫「異體字」。
異體字,指讀音、意義相同而字形相異的漢字,亦稱為又體、或體,在《說文解字》中,亦稱之為重文。異體字之正寫或俗寫,主要取決於地方的語言規範政策,例如「匯」與「匯」、「x」與「群」、「線」與「線」等常見的異體字例,形體稍異,讀音、字義則同,到底當以何者為正?
在香港,字形的規範依據主要參考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今分為香港教育局及香港教育學院)出版的《常用字字形表》(1986年初版,1993年、2000年、2003年、2007年均有修訂)。根據字形表所錄,「匯」、「x」、「線」均為正字,換言之,「匯」、「群」、「線」屬異體字。
正字構形較接近造字本意
所謂正字,多指官方規範的正式文體;俗字則是大眾為書寫方便,將文字筆劃減省或變化後之通用文體。一般而言,正字的構形當較為接近造字之本意。不過,不同地方各有自己規範文字的原則,有時候己方之正字,反為彼方之俗字,不可一概而論。例如「k」、「果」二字,唐代為科舉而編製的《干祿字書》清楚說明:「k、果……上俗下正。」傳統中文以「k」為「果」的俗字,但在日本漢字中,「k」卻被收錄在日本《常用漢字表》中,解釋為「糖果」、「零食」義。
華語溝通存異體字分歧
即使在同樣以華語溝通的地方,依然存在異體字的分歧。例如「恆」、「琚v二字,右旁或「亙」或「A」,《常用字字形表》與「台灣教育部」公布的《異體字表》均以「恆」為正字;大陸教育部與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於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則將「琚v列為規範字形。
《說文》解釋「恆」字曰:「常也。洃浀遄A在二之閒上下。心以舟施,恆也。 ,古文恆從月。《詩》曰:『如月之恆。』」「恆」右旁的「亙」,小篆以為從「舟」形,不確;根據甲骨文與金文,「亙」古文當從二從月,「二」指事天與地,字形象月亮在天地間昇起。《詩經.小雅.天保》有「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句,祝賀別人像月亮、太陽般,每天周而復始地昇起。「亙」即「恆常」的「恆」的本字。
至於「琚v,《說文》並無收錄,《字彙》則訂為「恆」的俗字。「琚v右旁的「A」,古代與「回」字相通,字形象漩渦,表示環繞、回轉的意思。根據文字構形與字書所載解釋,相對「琚v字,「恆」似乎更能突顯出「恆常」的字義。
■謝向榮 香港能仁書院中文系講師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