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把脈:知識與探討 如何達平衡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1-28]     我要評論

■黃家樑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恩主教書院通識科科主任

 經歷3年多的新高中通識科教學流程後,筆者觀察到一些值得討論的現象,令關心通識教育的人士憂心忡忡。筆者不避淺陋,略提己見,希望有助教學方法的反思。

憑空「吹水」 人云亦云

 首先,通識科屬開放和靈活的課程,教學過程常採用議題式探究活動,結合熱門社會時事,選出一些爭議性課題來教授,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建構知識。於是,部分通識課變成時事討論課,只集中談新聞,忽略知識和概念的傳授,也無視議題的背景知識。學生既不知事件的來龍去脈,憑空「吹水」,提出一些人云亦云的觀點,放言高論,最後不知學到甚麼。依據筆者經驗,老師必須在活動前給予學生一定的基礎知識,否則同學對議題一知半解,或對問題的背景茫無頭緒,討論時想必會錯漏百出,也難以帶出有見地和有深度的觀點。問題關鍵是當前不少通識課未能在知識和探討中取得平衡,重探討、輕知識。值得注意的是,現時通識考試有重技能、輕知識的傾向,部分老師未必掌握題目所涉及的知識,唯有單以技巧評分,結果只要自圓其說或推論有序就可取分,即使有違事實和學理,也少理會。這趨勢將加劇通識科「不學無術」的傾向,實在值得注意。

教法千差萬別 關鍵靈活多變

 不過,另一個極端情況也時有發生。由於不少老師都是在被迫或無奈情況下轉教通識科,相關教學技巧自然有所不足,加上受到本身原有任教科目的學習模式所影響,遂令通識科變成知識講授課,或集中解說課本內容,或集中追趕課程,在短時間內單向教授相關概念或理論。這也是未能在知識和探討中取得平衡,只不過由重探討、輕知識,變成重知識、輕探討。其實,要為學生打下知識基礎,方法千差萬別,老師固然可採用直接講授方法,但也可整理資料供學生閱讀,讓其自學,也可利用資訊科技和多媒體教材,或結合討論和活動,讓學生學懂學習,自行建構知識。如要訓練同學多角度思考能力,我們可引入論壇或角色扮演的活動;要培訓同學正反申論技巧,辯論當然是最佳訓練;要提升同學反思能力,活動後的評論和反思環節則不可或缺。

 總言之,通識教學要在知識和探討兩者中取得平衡,實在不易;當前種種未如人意的現象,與未能取得兩者的平衡有極大關係。

逢星期一見報

相關新聞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貧富「近懸殊」 (2013-01-28) (圖)
通識把脈:知識與探討 如何達平衡 (2013-01-28)
現代「家」塾 路在何方? (2013-01-28) (圖)
概念圖 (2013-01-28) (圖)
核心價值:捍衛法治核心 鞭策社會進步 (2013-01-22)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房策為重 (2013-01-21)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毒霧鎖京 (2013-01-21)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賣身還學債 (2013-01-21)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歐美無衣食 (2013-01-21)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孤院「借」孤 (2013-01-21)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白車「遲到」 (2013-01-21) (圖)
通識把脈:淺析通識練習卷系列二之二:盯實大概念 抓緊主題字 (2013-01-21)
扶貧道遠:誰是貧窮線中人? (2013-01-21) (圖)
表一:本港近10年綜援個案主要類別分布(2002年至2011年) (2013-01-21) (圖)
圖一:本港貧窮人數及貧窮率(2001年至2011年) (2013-01-21) (圖)
表二:香港人口*每月收入分布 (2013-01-21) (圖)
概念圖:制定貧窮線 (2013-01-21) (圖)
愛在何方:物慾橫流 愛情何價 (2013-01-17) (圖)
概念圖:愛情觀念 (2013-01-17) (圖)
文化全球化系列二之二 汰弱留強:文化混雜 高低立見 (2013-01-1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