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樑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恩主教書院通識科科主任
經歷3年多的新高中通識科教學流程後,筆者觀察到一些值得討論的現象,令關心通識教育的人士憂心忡忡。筆者不避淺陋,略提己見,希望有助教學方法的反思。
憑空「吹水」 人云亦云
首先,通識科屬開放和靈活的課程,教學過程常採用議題式探究活動,結合熱門社會時事,選出一些爭議性課題來教授,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建構知識。於是,部分通識課變成時事討論課,只集中談新聞,忽略知識和概念的傳授,也無視議題的背景知識。學生既不知事件的來龍去脈,憑空「吹水」,提出一些人云亦云的觀點,放言高論,最後不知學到甚麼。依據筆者經驗,老師必須在活動前給予學生一定的基礎知識,否則同學對議題一知半解,或對問題的背景茫無頭緒,討論時想必會錯漏百出,也難以帶出有見地和有深度的觀點。問題關鍵是當前不少通識課未能在知識和探討中取得平衡,重探討、輕知識。值得注意的是,現時通識考試有重技能、輕知識的傾向,部分老師未必掌握題目所涉及的知識,唯有單以技巧評分,結果只要自圓其說或推論有序就可取分,即使有違事實和學理,也少理會。這趨勢將加劇通識科「不學無術」的傾向,實在值得注意。
教法千差萬別 關鍵靈活多變
不過,另一個極端情況也時有發生。由於不少老師都是在被迫或無奈情況下轉教通識科,相關教學技巧自然有所不足,加上受到本身原有任教科目的學習模式所影響,遂令通識科變成知識講授課,或集中解說課本內容,或集中追趕課程,在短時間內單向教授相關概念或理論。這也是未能在知識和探討中取得平衡,只不過由重探討、輕知識,變成重知識、輕探討。其實,要為學生打下知識基礎,方法千差萬別,老師固然可採用直接講授方法,但也可整理資料供學生閱讀,讓其自學,也可利用資訊科技和多媒體教材,或結合討論和活動,讓學生學懂學習,自行建構知識。如要訓練同學多角度思考能力,我們可引入論壇或角色扮演的活動;要培訓同學正反申論技巧,辯論當然是最佳訓練;要提升同學反思能力,活動後的評論和反思環節則不可或缺。
總言之,通識教學要在知識和探討兩者中取得平衡,實在不易;當前種種未如人意的現象,與未能取得兩者的平衡有極大關係。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