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鍾洲
擔任美國國務卿,除了捱得、做得,原來還要「飛得」。平常人搭一程長途機已夠痛苦,希拉里4年內竟飛了逾95萬哩、在機上度過86天之久。這位華府「全球大使」周遊列國,無非想說服世人「我們還是一哥」,但華盛頓的全球影響力衰退幾成定局,她一切艱辛和汗水,只為挽回那無可挽回的現實,凸顯一種無奈的徒勞。
2008年總統大選,作為民主黨提名參選人的希拉里,與黨內對手奧巴馬勢成水火,最後目送對手坐上總統寶座。識英雄重英雄,奧巴馬邀請希拉里出任國務卿,她也爽快答應,一做4年,合作無間。曾經的死敵化干戈為玉帛,需要無比廣闊的胸襟,落敗一方尤是。
奧巴馬開展第一任期時,國勢已非當年前總統克林頓執政時同日而語,從金融海嘯、新興經濟體崛起,乃至近年阿拉伯之春和以巴衝突,華府內外交困、左支右絀,希拉里在當時出任國務卿,為美國在全球的破洞修修補補,無論如何才華橫溢,注定是奔波勞碌而成效難彰。
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美國橫行無忌、頤指氣使,要打誰就打誰。不料20多年後,美國當前最吵得不可開交的外交議題,竟是在利比亞班加西的領事館遇襲。看華府在此事上雞手鴨腳、希拉里在國會苦苦申辯,昔日不可一世的美國哪裡去了?
權位愈重,退位後的失落感愈大,還好仍有爭取女性權益作為寄托。會否參選總統?這是無法磨滅的政治傷疤,希拉里態度含糊,顧左右而言他。倘4年後真的執政,她所帶領的美國,可能處境比現在更難堪,不是出訪多少個國家、開多少次國際會議所能挽救。
在飛機上看日落之美,是難忘的體驗,希拉里眼中看到的,會否是自己的國家?夕陽緩緩西沉,消逝在蒼茫雲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