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教育局斥資2,600萬元,推出首輪「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劃」,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及教學互動程度。 資料圖片
——開發機構:助港保教育優勢 鄰區銀彈投入可借鏡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為打破印刷書書價年年攀升的格局,以及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及教學互動程度,教育局斥資2,600萬元,推出首輪「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劃」,吸引不同機構研發電子教科書。香港文匯報對部分開發機構進行專訪,發現他們均認為,電子教科書前景光明,從鄰近地區對開發電子教學的資源投入來看,發展電子書亦是必然趨勢,有助保持香港教育優勢;只是在目前起步階段,開發者均步步為營,以免「出師不利」;同時要面對電子書10年內難成主流的風險。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將於本周五討論電子書計劃進展。而坊間不少人對電子教科書仍抱懷疑態度,但獲批開發小一至中三英文書的聰穎教育指,計劃名單甫公布,已有學校主動致電「求結盟」,希望其盡快到校試教。該公司主席曾慧敏表示,學生、教師及家長,其實對電子書接受程度可能比大眾想像中高,「我們曾於一普通小學調查,發現4人家庭一般都有5台至6台器材可讀到電子教科書,最多更會出現1人2台的情況。我去看幼稚園開放日,小朋友都已經會用平板電腦向來賓介紹校園」。
泰韓台力拓 港勿歎慢板
她強調,電子教科書是未來大趨勢,「泰國在科技上雖然不及香港先進,但早幾個月,當地政府已下令買10萬台平板電腦供學生學習,要出版商設計教材。韓國近10年都在發展電子教學,班房內遍布『三星』器材。台灣亦於早年花90億元新台幣推動電子教學,近年六成學校已較電子化。內地也發展得好快。香港若不發展,很容易就落後於其他地方」。
負責開發初中數學的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宋之尹,亦對電子教科書前景充滿信心,「正如智能手機數年前還只是很少人擁有,現在已經人人手上一台,電子教科書未來也會這樣」。
未來3年料只佔一成市場
不過,有前景並不等於沒有困難。作為非牟利機構,聰穎教育雖然獲得教育局逾千萬元資助,但同時亦要投放同等金錢研發。曾慧敏坦言,已預計未來10年不能回本,「未來3年,我想電子書最多也只會有一成多市場佔有率,最快也要10年才可取代印刷書,談不上賺錢」。
宋之尹同樣表示,科技發展受很多因素影響,有好處也不一定做到,「最主要還是要有政府推動,現時幫助還算可以,起碼政府有出錢,也有出力找學校做夥伴試行電子教學」。
硬件製作商 贊助減負擔
負責開發高小及初中數學的栢朗資源,其董事黎永昌表示,對該公司而言,較大困難就是把拉入硬件製作商贊助器材之舉合理化,「政府不希望我們有太多東西綑綁在一起,怕價錢會因此抬高;但對我們而言,找硬件製作商贊助器材,可以減輕開發者負擔,因為硬件製作商可一併負責到校支援工作。我認為這對學校也是好方案,但這些還是要再和政府溝通、商議」。
開發商參差 實力頗堪憂
面對計劃最快於明年「見真章」,3個開發者均表示,因為對於開發電子教材已有一定經驗,亦曾與學界合作,對電子書沒有太大擔憂;但觀乎整個計劃獲批開發者名單,部分公司仍未有網站、有些是新註冊公司、有些看不到其電子教材開發經驗;亦有公司隨意於網上討論區招聘。曾慧敏認為,個別公司實力暫未予人足夠信心,擔心拖累電子教科書「第一波」出師不利,「現在只希望第一輪計劃發展順利,這樣大眾才會有信心,將來電子教科書才可更容易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