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趙一存 北京報道) 今年1月霧霾天氣集中爆發引發廣泛關注,關於其產生的原因眾說紛紜。中國科學院近日公佈了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最近的強霧霾事件是異常天氣形勢造成中東部大氣穩定、人為污染排放、浮塵和豐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結果。京津冀霧霾天氣檢出大量含氮有機顆粒物,這類光化學煙霧成分是「最危險的信號」。
專項組成員、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陳良富介紹,空氣中原本存在的較小顆粒的污染物遭遇水汽後變成人們肉眼可見的大顆粒物,隨即發生灰霾事件。
中科院還原霧霾產生過程
中國科學院分佈在京津冀區域的15個PM2.5監測站的監測數據統計顯示,1月份京津冀5次強霾污染分別發生在1月6日至8日、9日至15日、17日至19日、22日至23日、25日至31日。這5次都少不了陳良富所說的水汽做「幫兇」。
專項組「大氣灰霾溯源」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指出,本次席捲中國中東部地區的強霾污染物化學組成,是英國倫敦1952年煙霧事件和上世紀40至50年代開始的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污染物的混合體,並疊加了中國特色的沙塵氣溶膠。
據了解,石油揮發物(碳氫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強烈的陽光紫外線照射下,會產生一種有刺激性的有機化合物,這個過程被稱為光化學反應,其產物就是含劇毒的光化學煙霧。在京津冀霧霾天氣的專項研究中,專項組檢出了大量含氮有機顆粒物,這在王躍思看來是「最危險的信號」,故此他認為,控制灰霾還是需要從控制污染物排放著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