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兩會報道組 何凡)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陳冀平(見圖)在全國兩會期間向香港文匯報指出,近年來內地群體性事件數量在減少,但事件參加人數較多、發生後的影響較大。他表示,環保問題已超過土地徵收,成為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最大誘因。此外,他坦言,很多法律還在睡覺。
陳冀平說,各地由矛盾糾紛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呈下降趨勢。而近期群體性事件多是緣起於環保問題,地方項目詳情發佈遲緩或空白。他說,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下,網絡、手機助推信息加速傳播,民眾從網絡等信息源得知一些項目可能破壞環境、影響健康,頓生出不滿情緒。
三點落實法治
陳冀平表示,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做好風險評估,對群眾公開透明,盡早向社會公佈項目的來龍去脈及可能帶來的利弊影響。同時,地方政府要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發展的優先位置,與經濟社會等建設相協調。
在中央政法委工作20年的陳冀平,現在中國法學會工作。在引述習近平「憲法的生命和權威在於實施」的有關表述後,陳冀平表示,落實層面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就現行的法律法規,要根據形勢要求進行立法補充及完善,以減少各地矛盾的發生;二是在法律實施上要狠下功夫,進一步強化嚴格執法;三是地方政府應大力加強基層的法律諮詢和法律服務,令廣大民眾加強對法律法規的熟悉與了解,運用法律方式維護自身權利、解決問題。
限制權力濫用
在陳冀平看來,法治的根本是限制權力的濫用。他說,「依法治國不是拿法律去治老百姓,而是指中共要按法律來執政,政府須按法律來行政,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薄熙來此前作為政治局委員,更應按法律行事,他的問題,便是屬於他私慾膨脹,權力濫用,為所欲為。」
此外,關於越來越多公安局長不兼任政法委書記的現象,陳冀平表示,政法工作戰線的作用重要,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須要通過政法委員會,政法委書記盡量不兼任公檢法等政法部門的領導職務,對協調機制更加順暢運行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