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等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 (兩會報道組 劉坤領) 中國太空開發即將再添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昨日透露,中國計劃在2016年發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未來以中國為主導的該衛星項目,將有望構建從北京到奧地利維也納之間的量子通訊網絡。量子通訊信號在空間傳播時更安全高效,被認為是未來通訊發展的頂尖科技。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就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性,潘建偉表示,去年大亞灣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有各國科學家的參與,鐵基超導、拓撲絕緣體,都是合作的結果。
量子技術居國際前列
潘建偉表示,在科學研究當中信息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以量子信息技術為例,中國通過國際合作經過近10年的努力已經走到了國際的前列。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國際科技合作是中國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直持續不斷向前推進,中國目前已經跟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科技合作的關係。
中日東海釣魚島之爭造成兩國關係緊張,有日本媒體問及「是否會影響國家間科技交流」,萬鋼指出,科學本身是無疆界的,科學家在一起探討科技問題進行合作,也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中美、中歐、中日、中韓等之間都有科學家的合作。
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被稱為五大國家級科技獎之一,在2012年度的獲獎人選中,除了來自美國、丹麥、加拿大的科學家之外,日本物理專家黑川真一也同時當選,他在中日粒子加速器合作中貢獻頗多。
將促進國際科技合作
「國際合作產生了很多很好的成果,對於這些科學家和中國合作作出的貢獻,我們給予獎勵,這和兩國外交之間的爭議、爭論沒有關係,主要是表彰科學家所作的貢獻,這是科技事業很重要的一個原則。」萬鋼說。
萬鋼表示,各國在政府間不僅有科技項目的合作,還有科技的對話,比如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危機、如何共同保護好環境,以及如何解決能源、資源瓶頸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各國的科學家緊密合作,中國將積極促進國際科技合作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