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鄭慕智認為,政府推出的計劃能吸納優質人才當老師,值得去做。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智鵬)最新財政預算案提出創新措施,撥出4.8億元設獎學基金資助20名香港尖子升讀海外知名大學,並要求他們學成後回港於資助學校任教至少2年。不過,社會對有關做法反應不一,部分學界人士也質疑成效。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鄭慕智認為,計劃對為教育界吸引人才、提高教師形象有積極作用,特別是能向家長及公眾傳遞香港需要優質老師的清晰訊息,值得嘗試。他指現時政府財政資源較充裕,未來應考慮將計劃範疇擴大至本地院校,讓更多優秀年輕人投身教育,壯大傑出老師的「Supply Pool(供應源)」。
正在北京出席全國「兩會」的鄭慕智接受香港文匯報電話專訪時指,自教改推行以來,吸納優質老師、提升教學水平一直是重要工作,是次獎學基金的背後精神,能推動更多優秀學生服務教育,方向正確。
政府提供資助 有利各方
他表示,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教育普及化時,本港師範學院已有免學費安排,更會為學生提供生活津貼,當年便吸引了不少水平甚高的年輕人,讓他們滿足個人升學發展之餘,畢業後也能服務大眾,對社會有積極作用。
近年香港尖子比較集中選報商科、醫學、法律等,鄭慕智稱,社會風氣對學生選科難免有影響,但其實當中亦有不少具作育英才理想的年輕人,他們需要更多鼓勵與輔導。而是次計劃中的海外名校,過往也多有港生申請,但其獎學金卻需要全球性競爭,港生不一定有把握,現由政府提供資助,又可吸引他們貢獻香港教育界,相信對各方也有利。
相信監管制度 遴選經驗
他表示,理解部分人士或對計劃有疑慮,作為新措施也未必盡善盡美,但香港監管制度成熟,亦有很多人對獎學金遴選富經驗,現時憑空猜測或認定入選尖子他日必會轉行,甚至「賠錢不當老師」,未必是好事。他舉例指,在遴選面試傾談時,學生除學術水平要好,亦要有愛心及願意栽培學生,其實不難看出,「當然這些都比較抽象,難以一概而論;也不能說100%獲選者會一直當老師,但計劃能吸納優質人才當老師,值得去做」。
鄭慕智又指,留意到學界覺得資源應投放於本地大學的教育學院,他認為在財政較充裕的情況下,未來可考慮將計劃擴至在港升學的優秀學生,重點是能吸引年輕一代投身教育,提升整體老師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