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兩會報道組 海巖)過去十年,中國經濟遭遇了一波接一波的困難,從國內非典、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到美國次按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每一次考驗都嚴峻非凡。在一系列重大挑戰之下,中國經濟經歷了過冷和過熱、通脹和通縮的考驗。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評價,這是中國歷史上發展最好的「黃金十年」,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高效益」。
十年間,中國GDP年均增長10.7%,遠高於世界經濟年均3.9%的增速;經濟總值從2003年的11.67萬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51.9萬億元,從世界第六躍升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同時成長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尤其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爆發後,胡錦濤帶領中央及國務院果斷出手,採取有效措施救市,令中國經濟率先觸底回升。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是胡錦濤十年來始終堅持的執政理念。2002年12月5日,北方飄雪,新當選中共總書記的胡錦濤率領中央領導班子前往西柏坡考察,在履新未滿一月的首次集體行動期間,胡錦濤提出,全黨應堅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學界形象地稱之為「新三民主義」,對於胡錦濤來說,民生無小事,民生最關情,這是他對民眾的莊嚴承諾。
十年間,中國人均GDP由1,135美元提高到5,432美元,年均增長10.1%,邁入「中等收入」國家門檻;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8,472元人民幣增長到2012年24,565元,農村居民純收入從2,622元增長到7,917元,增長3倍左右,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民眾享受到更多改革發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