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英國前首相「鐵娘子」戴卓爾夫人(見圖)1980年首推「置業權」計劃,通過《住宅法》讓住戶以市值折扣價購買所住公屋,協助民眾「上車」,同時削減政府房津開支,贏盡掌聲,卻留下政府建屋量下跌的隱患。時至今日,英國樓價高企,社會響起要求政府解決置業困難。分析指,房屋供應不足已成英國死穴。
英國二戰後百廢待興,時任首相艾德禮致力推動建屋,為往後數十年英國房屋政策定向。英國房屋數量極速增長,但由於缺乏規劃質量參差,維修負擔沉重,令政府財政不堪重擔。戴卓爾夫人推行公屋私有化,被認為是希望將公屋問題推給私人市場,同時下令減少政府建屋量。1990年代中,政府建屋量降至幾乎零。
樓價與屋租狂升 房津益業主
然而,英國經濟隨後十數年維持穩定,房屋需求與供應差距漸漸拉闊,在樓價不斷爬升下,民眾更傾向租屋。另一邊廂,房屋供應不足成為業主肆意加租的原因。數據顯示,政府目前每年230億英鎊(約2,715億港元)的房津開支內,高達4至5成最終流向購屋出租的私人投資者。
政府不斷失血,促使政客急找方法平衡樓市供求。財相歐思邦上月在預算案中提出為價值60萬英鎊(約708萬港元)以下房屋買家提供2成免息貸款,並引入按揭擔保協助民眾置業。然而輿論批評此政策在房屋供應不足下,只會進一步推高樓價,坦言供應不足的死穴一日未解,英國置業困難局面都不會獲得解決。■《觀察家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