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工盟龜速遊行 癱瘓碼頭交通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4-2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約300名罷工工人「突襲碼頭」,他們由6號貨櫃碼頭出發,沿貨櫃碼頭南路遊行,佔據全部3條行車線,令貨櫃車無法出入。 法新社

——無視警勸諭玩「突襲」 貨車司機斥阻搵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姚寶)葵涌貨櫃碼頭工潮昨進入第二十九日,工會將行動升級,並採取突襲行動。約300名罷工工人昨晨在未有事先知會警方下,在葵涌貨櫃碼頭慢速遊行2個多小時,其間又霸佔行車線,令貨櫃車出入碼頭受阻,貨櫃碼頭南路交通癱瘓,前往葵芳一度全線封閉,令不少貨櫃車司機的生計受影響。警方表示,事前已向遊行人士發出警告,但工人未有理會並拒絕與警方合作商討人流管理及交通改道安排,嚴重堵塞該處道路,癱瘓葵涌貨櫃碼頭一帶交通,警方會尋求律政司的意見再作處理。有慘遭牽連的貨櫃車司機指塞了2個小時才成功進入碼頭,不滿堵塞行動影響生計,指即使罷工亦不應影響他人。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公司(HIT)發言人表示,昨日的圍堵事件並未影響碼頭運作,但他呼籲罷工工人保持克制,並盡早返回談判桌上。發言人指出,類似的行動對於解決問題毫無幫助,反而會令事情更複雜。他又指外判商永豐已表明願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重開會談,呼籲罷工人士放下前設,重新對話,解決問題。

 碼頭工潮僵持近一個月,昨日早上10時,約300名罷工工人「突襲碼頭」,他們由6號貨櫃碼頭出發,沿貨櫃碼頭南路遊行,經3號和8號碼頭,向荔景方向前進。工人沿途高呼「撐到底」口號,工會又呼籲工人小心身體,促他們慢行及多停步喝水,令遊行隊伍以龜速前進,又不時坐在馬路休息,佔據全部3條行車線,令貨櫃車無法出入,有貨櫃車司機響號以示不滿。遊行持續約2小時,大批保安則在碼頭通道駐守,防止工人返回碼頭範圍,警方亦在現場疏導交通。

往葵芳一度全線封閉

 遊行阻塞貨櫃碼頭外的行車路,有貨櫃車司機稱,等入碼頭已經塞了兩個小時。貨櫃車司機梁先生表示塞了半個鐘,正常已經到了九龍灣,希望快點解決問題,不要阻塞馬路,又指罷工無問題,但不要阻到其他人。受遊行影響,葵涌道入貨櫃碼頭一帶曾出現數公里長車龍,貨櫃碼頭南路前往葵芳一度全線封閉,直至下午一時左右交通才逐漸恢復正常。

事前無通知 堵路或被追究

 警方青衣分區指揮官游國強表示,工會及碼頭工人在無事先通知下,突然遊行,其間又不理會警方勸諭,以抗拒態度慢速步行,一度癱瘓貨櫃碼頭南路一帶交通,罔顧其他道路使用者利益,警方會向律政司尋求法律意見、了解是否有人需要負上法律責任。警方強調,尊重公眾人士表達意見,言論及集會的自由,並再次呼籲示威人士表達訴求時,亦必須遵守香港法律和社會秩序,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表達意見。

遊行累貨車司機少賺三百

 貨櫃運輸業職工總會主席卓輔明指責遊行對貨車司機造成很大影響,該會昨天亦收到很多貨車司機的投訴,指工人遊行及封路對他們的生計造成影響。他表示,大部分貨車司機的工資都是按運貨次數計算,警方封路肯定會令受貨車司機運貨次數減少,「司機的損失視乎他們在碼頭外塞車的時間而定,以這次情況來看,貨車司機肯定走少兩三轉,如果按走少兩次計算,司機今天的收入就會減少大約300元。」他認為罷工工人遊行禍及他人,連其他貨櫃碼頭的運作都受影響,故希望勞資雙方盡快重返談判桌,解決事件。

 碼頭業職工會總幹事何偉航稱,貨櫃碼頭是他們的「主場」,行動是要宣示主權,及反映工人的憤怒升溫,給予資方壓力,並非要影響碼頭運作。他再次要求香港國際貨櫃碼頭董事總經理嚴磊輝,及大股東長和主席李嘉誠介入工潮。至於是否會就未來的示威遊行事先通知警方,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未有正面回應。

相關新聞
周波:港優勢弱化 港人要自強 (圖)
各界:罷工「佔中」 內耗窒礙發展 (圖)
焦點透視:星競爭力爬頭 港失「一哥」地位
工盟龜速遊行 癱瘓碼頭交通 (圖)
長江中心申禁制令 阻罷工工人搞事
和黃首刊聲明 責李卓人挑仇富製事端
永豐公開信釋善意
持續罷工港口前景難樂觀
張建宗:高寶執笠問題更複雜
港人善款不斷 累捐近1.4億 (圖)
中聯辦賑災專戶
馬會捐千萬 援雅安救災
億元賑災撥款 立會下周加時討論
中聯辦昨獲各界捐款額
警搗最大「武器倉」 檢800改裝氣槍 (圖)
氣槍掃鄰廈案 警查彈道拘1漢 (圖)
值8,000萬花膠王 經美走私來港被截 (圖)
呃租津案:控方「還原」文件 證「互換業權」
兩地聯研:活禽市場感染H7源頭
跳樓婦穿篷掛屍 五口家嚇呆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