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幅山水畫作,筆墨鋪陳,施墨用彩,最後總要壓上一方印,方言作罷,印與字畫,早已成為一個整體。
近些年,金石篆刻在市場中已從小眾躋身主流,而各個拍賣機構也紛紛推出相關的拍賣專場。藏家說,金石之印是石與印的綜合,藏金石之人,有人是藏石,有人則藏印。稀缺的石材經過雕琢,便被賦予了更多的文人氣節,在方寸之間容納雅逸與情懷,其價值也就隨之產生了。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回望2012年「錢松刻壽山石薄意山水方章(兩件)」,估價為50萬至60萬元,成交價達到356.5萬元,創下近年來金石篆刻拍賣的最高價,齊白石印章近年來高價頻出,「齊白石刻印章(兩對)」曾經在中國嘉德2011年秋拍中以310.5萬元成交。今次北京匡時拍賣再次開設「金石篆刻專場」,涵括明清以來金石名家印石計130餘件。
縱觀市場,近幾年金石篆刻類藏家品味似乎更富有「人文味」,匡時專家說這是因為篆刻向來是傳統文人畫鑒賞的重要一環,「所以近幾年藝術品市場文人趣味的回歸,既包括帶有濃厚文人審美的書法作品,也體現在篆刻上。」
玩石?玩意?
印章的收藏一直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伸展。一是藏印,即鑒賞印章篆刻的金石美、邊款詩文的滄桑美、閒情趣語的印文美。另一種玩法是藏石,即鑒賞印章石料的靈透和印鈕的雕琢天成,尤以田黃石、雞血石為名貴。有行家的提法是,儘管印章行情整體上揚,但精品價值還是被低估了,不少名家的精品印章在拍賣市場上的成交價遠不如他們的字畫。「比如上等田黃已然成為硬通貨,如果能把田黃和印章篆刻結合起來更是難得,好像田黃素章。不過,明清的文人篆刻家並不是特別中意用田黃來刻章。一是因為田黃非常名貴,拿來做印章有些浪費,二是因為用田黃做印章可能反而不利於流傳,有的人會磨了印文再改頭換面出手,因此反倒鍾情於青田石、壽山石等相對普通的石頭。」
匡時經理謝曉東認為,文人印章的價值更多體現在篆刻的藝術,還有就是該方印章的知名度,以及它在篆刻者個人作品中所居處的位置,「而不是玩材質」。另外,也要看印章的出版著錄。「有的人像炒作般關注原石原礦,價格漲時是賺了不少錢,但那是另一種玩法,依托印材的篆刻藝術價值並未充分體現,拍賣的也是藝術品而不是原材料。」
收藏價值 現於篆刻美
「藏印的人多喜石材也很正常,這不能苛責。」西泠印社社員、西安碑林博物館客座研究員梁章凱的觀點是「印材的確漂亮,人們看一眼就中意,可以這麼說,100個人裡有95個喜歡石頭,可能只有5個人喜歡印面或印鈕。但實際情況是,眾多名家當年往往是從一般的石頭開始創作的,也會因為潤格(即報酬)的多少而選擇用什麼石頭。吳昌碩雕刻的名貴石材自然身價倍增,但青田石賣到上百萬元,價值就來源於文化內涵了。其實市面上頂級的田黃,好工,好印面的組合堪稱完美但奇貨可居,一般人可先關注篆刻藝術,再過渡到對石頭的追求。一枚文人印原本50萬元,如果用的是好石材再加價50萬元,應該是這麼個思路。」此外,他認為名人章中,閒章比名字章更好。「譬如『學而不厭』會比『某某人印』更具價值。」
問及一些拍賣行專家,則指篆刻還是要從刀法、字的形態結構去欣賞章法和排篇佈局。「先拿秦漢古印來說,那時已有大量印章,但是金屬材質的居多,官印、私印都有,基本體現出平整、錯落、形態萬千的風格,也都是由專門的人去刻的。到了明清之後,文人開始參與篆刻,使其不再只是傳統工藝,而成為一種藝術門類。這樣一來,像齊白石這樣的大家,就能把書法風格融進印章中。作為獨立存在的印章得同時跟個人書法、當朝的風格融合在一起,仔細品味的話能看出創新與傳統的對話和衝擊。」
所以說收藏印章要始於從篆刻本身的流派,研讀歷史,了解不同階段的風格特點。「欣賞一件篆刻作品,如果刻得好,又是為名家所刻,又已廣為傳播,價格肯定高。如果只是內容好、材質佳,價值還是有限。可以說文人情趣、個性等都是增值因素,都從各個角度展現了藝術家的篆刻造詣。」
專家指出隨著印章收藏熱度漸高,和印章有關的藏品也逐漸受到關注。與篆刻相關的,比如印譜、金石拓片等的價格也水漲船高。經文拓片在上世紀30年代的價格可以達到300至1000塊大洋,相當於現在買一個明代的手卷,現在又開始回歸,很多人還是喜歡好的碑帖和金石拓片。「不論是身處大城市還是小城市,稍微偏遠的地方也在關注這類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