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叢書 廣州報道)主要展出紡織服裝類、鞋類、醫藥及醫療保健類、食品類等商品的第113屆廣交會三期在昨日起至5日開館。三期參展企業同樣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對成本上漲敏感度較高,議價能力也偏低。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需求未有明顯復甦的背景下,眾多中國參展商感歎企業生存發展「壓力山大」。
相比一期、二期的客流量,昨日開幕的廣交會三期客流稀少,歐美採購商的身影亦不多見,延續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冷清情景。不少參展商抱怨指,由於傳統歐美市場持續疲弱,加上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成本走高及人民幣升值,產品出口利潤越來越薄,生存發展壓力很大。
服裝企外貿訂單減一成
從事服裝出口的參展商簡海英稱,歐美市場外需仍然不振,保守估計今年一季度公司外貿訂單減少近一成;越南、孟加拉等國家同行依靠成本優勢迅速崛起,分流了他們公司不少訂單量。
記者發現,參展廣交會三期的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它們對工人薪酬、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敏感度較高,議價能力也偏低。「儘管工人工資提高了,多數企業依然會出現『用工荒』現象」。廣東商人吳金存稱,勞動力成本高企,使得企業不得不提高產品價格,但產品競爭力因此下滑。
鞋企走中高端路線突圍
中國鞋業出口已進入「微利時代」,但廣交會一些大企業肯花重金建立品牌,提升產品在外國消費者中的影響力,因此獲得了豐厚回報。在一些同行訂單縮水8%至10%的時候,南通華藝服飾有限公司一季度訂單量同比增長了10%。公司營銷總經理張愛書說,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已無法與東南亞國家的同行拚價格,必須提高產品附加值,走中高端產品路線。這就決定了中國外貿要通過品牌實現突破。
在長期觀察廣交會的廣州民營經濟發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彭澎看來,品牌「衝擊波」的到來是意料之中的事,特別是紡織服裝、體育用品這類一旦有了品牌,其附加值就會成倍增加的產品。
據官方統計數據,截至本屆廣交會二期結束,境外採購商累計報到人數160,789人,較上屆廣交會有大幅回升,但仍未達到去年同期逾16.6萬人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