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選落幕,總理納吉布明言經「華人海嘯」衝擊,國陣失去大量華人選民支持。自英國殖民統治「分而治之」政策,加上一直以來國陣在巫統主導下,推行傾向馬來人的種族政策,並透過選區劃分等手段鞏固馬來人選舉勢力,令華人在參政等方面大受制約。
政治取態分歧 馬華成兩族磨心
1969年爆發「513事件」(見圖)後,大馬實行新經濟政策,加劇民族鬥爭。作為大馬華人代表的馬華公會發起大企業進行經濟自救,但不到10年便被統治者施壓腰斬。1990年代初,馬華公會領袖林良實力爭成立由各族組成的「經濟協商理事會」,檢討已到期的20年新經濟政策,政府讓步,但華人政治空間仍受限制。
在獨立憲法制定過程,巫統自認馬來人當享特權地位,馬華堅持保有既得權並力爭公民地位,經多次談判和協商,最終巫統在公民權限期開放與保留民族特性等作讓步,但在特權、語言、教育等範疇,馬華不得不讓步。因此衍生許多不平等政策,獨立憲法基本上延續殖民統治的特權規定。
早期移居大馬的華人來自中國沿海各省,有不同方言群體,存在矛盾與利益之爭。大馬獨立後,華團政治取態分歧等,導致分裂浮面,成為華人政治發展的最大掣肘。馬華既是國陣成員,又是華社代表,成為兩族矛盾磨心。分析認為,華人參政難有真正震憾性突破;若維持現狀穩定,進而在全球化下設法擴大權益範圍,應是較好的選擇。 ■綜合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