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女兒深情一吻比任何禮物更窩心。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父母恩情,天經地義,為人子女,必盡孝道。如是,每年母親節和父親節便成為普世大日子,子女可在這個孝道之日以不同方式聊表心意。然而,這個大日子又豈止盡孝,也是每年消費旺季之一。母親節和父親節今天已披上一件華麗的消費外衣,若子女無在這天祝賀父母,總有所失。到底是諷刺還是社會文化正在轉變?孝道原來也有消費期限,成為流行消費文化的一部分。然而,父母恩情除作為消費目的外,也可成為流行音樂和電影中的真摰題材,以音樂論,更是積極且正面,孝感動天;至於電影,則從不同角度讓我們反思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也是另一種親情的說明。 ■林援森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林援森 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2007年更名為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取得香港新亞研究所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以及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
小知識:父母親節同源美國
母親節(Mother's Day)本身是一個神話,傳說源自古希臘,旨在向眾神之母赫拉(Hera)致敬。直到近代,母親節才成為有血有骨的具體故事。美國母親節由安娜查維斯(Anna Jarvis)所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其母於1905年5月9日去世,查維斯於1907年在費城家中召開追思會,並宣布把這天訂為母親節,在場親友紛表支持。這個建議更獲成衣商J. Wanamaker贊助支持。查維斯雖四出游說,但首次在國會表決時以33票反對、11票贊成,否決建議。其後,建議於1914年重獲國會審議並獲通過,確定將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訂為法定母親節。此後更把查維斯夫人生前所鍾愛的康乃馨成為母親象徵。
至於父親節(Father's Day)同樣源自美國。1913年10月13日,費城眾議員正式提出把每年6月第三個星期日訂為法定父親節。當時《紐約時報》報道,建議乃對母親節的一種平衡做法。
時至今日,我們不會質疑母親節和父親節源起的精神,但在這個高度消費社會中,母親節和父親節已成為一個消費主「意」。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刊登的《Mother's Day》一文曾質疑,母親節現已成為一門厚利的消費活動,大家在母親節期間所消費的禮物,包括賀卡、鮮花等,甚至名貴的珠寶首飾,還有豐富午餐和晚餐等。
禮物代名詞 節日商品化
母親節如今已是禮物代名詞。法國社會學家莫斯(Marcel Mauss)指出,禮物饋贈表面是自願,但其實受到某種制約,這不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一種集體行動。美國學者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指出,大眾在消費商品的同時,會依據自己所處的社會情境和生活經驗,賦予商品意義,母親節或父親節似乎已全面商品化。
據估計,2007年美國人購買禮物的總支出達到660億美元,花費包括送花、致謝卡或飲食等。本港方面,母親節是傳統消費旺季,以2012年為例,全年度零售額為4,454億港元,母親節及父親節月份則分別維持在360億港元至370億港元。
進階級:《真的愛你》講出口 莫見《空凳》才悔恨
其實,本土中文歌曲也有不少親恩歌曲,由來已久。其中膾炙人口者,相信是已故歌手陳百強的《念親恩》,這首歌是1981年的作品,至今已逾30個年頭,但相信無論你、我、他是否「強迷」,均認識這首歌,音樂永遠讓人動容。「長夜空虛使我懷舊事 明月朗相對念母親 父母親愛心 柔善像碧月」,還有一句「親恩應該報 應該惜取孝道」。
陳百強《念親恩》家傳戶曉
另外,上世紀80年代還有兩首關愛父親的作品,分別是夏韶聲的《空凳》(1985)和劉美君的《一對舊皮鞋》(1987)。這兩首有別《念親恩》以「說教」方式頌詩親恩,以物寄情。劉美君的《一對舊皮鞋》透過一雙舊皮鞋憶想家中爸爸,以小調音曲處理,另有滋味。而夏韶聲的《空凳》則是第一屆亞太流行曲創作大賽的冠軍歌曲,其後更大熱起來,歌曲以一張空凳作引旨,悔恨自己當年未盡孝道,如今回首只得一張空凳,「父親仿似巨人」,卻無從愛護,當年「懶說半句我愛他」,「今天發覺最愛他」,但只能「叫喊只得一張空凳」。
另外,Beyond的《真的愛你》同樣成為一代親恩歌曲。若嫌《念親恩》的小調和說教味道太重,《真的愛你》的節奏感或可讓大家帶來另一種溫馨且互動的方式,以分享這份親愛之情。《真的愛你》從較立體角度說明母愛的意義,也為母愛建立一個更真實的形象。如「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縱使囉唆始終關注」,母親每天照料和關愛問暖,當時不懂接受,視作囉唆麻煩。自己對前路各有所想,「沉醉於音階她不讚賞」,母親不明白,「但卻教我堅毅望著前路」,「叮囑我跌倒不應放棄」。這份說明比《念親恩》更貼近當時的現實情況,也見母子之間的生活互動。
摘星級:《父子情》經典之最 《大追捕》痛愛交集
流行音樂以歌寓意,頌唱親恩,唱作多以歌頌或感懷為主調,聽來不見得複雜,情感意義易聽易明。相比本港電影其所表露的親恩之情,則較複雜多元,甚至以逆向方式表達對父母、母子情和父子情的點點滴滴;但更重要者,恩情歌曲以子女角度思考,電影則從父母一輩說明這份情,來得深情之餘,也讓人自省。
論盡30多年來的父母親情電影,方育平導演的《父子情》可算是經典中的經典,電影以生活化手法敘述一段父子情,該片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另外,我們的「桃姐」葉德嫻,從電視劇《獵鷹》到電影《法外情》均以「慈母」角色說明母愛如何讓人動容。
近年相關親情電影亦有上映,如譚家明導演的《父子》,2006年上映,該片講述父親教唆兒子偷竊的故事,劇終以原諒作為電影留言,教人感慨。片中父親老周由郭富城飾演,兒子阿Boy由吳澋滔飾演。該片同樣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筆者認為,去年還有另一部不一樣的父親電影,就是《大追捕》。電影被包裝成一個釋囚故事,釋囚王遠陽由張家輝飾演,目露兇光,演得入形入格。但電影所說明者不僅是一場暴力控訴,而是由一段愛情悲劇串起的3段大不同的父女情,分別是王敏德所演的徐翰林與文詠珊所演的女兒徐依雲、張家輝所演的王遠陽與文詠珊(分演)所演的女兒徐雪、任達華所演的刑警林正忠與女兒(顏卓靈所演)。王敏德因為執著甚至訴諸暴力,以致悲劇收場。王遠陽一段則是一個讓人悲痛莫名的愛情故事,也是一段觸不到的父女情,這麼遠、那麼近,溜過手中,卻不曾緊握過,教人唏噓。至於林正忠則是故事的最後希望。電影結尾時,王遠陽走上絕路,但寄語林正忠不要因執著於「真相」而迷失方向,現實中的女兒才是真正的眼前人,至少林正忠比王遠陽幸福,因為林正忠可看到女兒日漸成長。
基礎級:GaGa寫歌鼓勵病父振作
正當我們全情投入節日的消費潮流之際,同是潮流指標的百變女王Lady GaGa,則以不一樣方式關愛父親。GaGa從來都語不驚人誓不休,形象永遠出位,話題永遠是輿論焦點。如斯前衛,但GaGa也有動人溫情一刻,其中一首《Speechless》便教人回味,也賺人熱淚。GaGa於2009年11月23日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Speechless》是為父親而寫,其父患長期心臟病,病情更日漸惡化,她心裡忐忑不安,又不能馬上放下工作,回家探望父親,因而希望透過《Speechless》來鼓勵父親接受治療。她又說,其歌迷不少是年輕一代,希望他們也要疼愛父母,學懂珍惜眼前人。
|結|語|
無論母親節或父親節,原意自然是美事,不容置疑。但我們跟隨父母一起生活,其所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獨一無二,我們在俗世生活中所言所成者又豈能重演,我們或許於某天驀然瞬間始發現幸福原來這麼近,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懂得珍惜跟父母一起走過的每一天,並不在於某一天和某節日。正如林正忠,過分執著過去或某種不安,卻忘記更重要是我們每一天所面對的眼前人。其實,我們「原來極任性」(劉威煌主唱的《不離不棄》),別待「望見爸爸的身影」時,才「得以反省」,父母對我們「沒半點報酬」,「卻永不放手」。說到底,我們對父母之情,只需要一份真誠的思念便足夠。
想一想:
1.根據上文,說明母親節和父親節的起源。
2.參考上文,指出並解釋母親節和父親節與消費主義的關係。
3.承上題,這種關係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節日商品化這個現象?試舉例加以分析。
4.流行文化(如音樂和電影)對母親節和父親節有何正面和負面影響?解釋你的答案。
5.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母親節和父親節商品化,導致傳統孝道變質」這個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消費慾弱 母親節訂枱慢熱》,香港《文匯報》,2013-05-11,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5/11/YO1305110017.htm
2.林行止:《物外逍遙》,(香港:天地圖書),2006年。
3.L. James Grold, Mother's Da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VOL.124, No.10.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