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科的教育目標旨在幫助學生實現全人發展,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通識教育科選取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內容,涉及多樣化而相抵的價值觀,從而協助學生理解人類的重要關注。學生除要明辨和理解其他人的意見和價值觀外,也須建立自身的價值體系,作為反思、判斷和決策的依據。故此,直接向學生傳授價值觀,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目標。較理想的教學法,應協助學生分辨觀點背後的價值觀,透過價值澄清與反思,加強情意的發展,令學生具備選擇能力。
成楷模帶正面影響
然而,教師應否對學生的價值判斷發揮主導影響,這是極富爭議的議題。在課堂討論爭議性議題時,教師應站在中立位置,即應避免透露自己在該議題的立場,以免其「權威性」觀點影響學生的判斷?或是,教師不應採取完全中立的立場,在討論過程的某一點,教師應清楚表明自己的立場,然後公開接受學生提出的挑戰?儘管如此,對於教師可成為良好的楷模,在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方面,可為學生帶來正面影響的這個觀點上,相信無人存疑。教師能有尊重多元、包容差異的表現,可令學生學習尊重他人的行為,並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教師亦可從親身經歷,分享自己如何致力為社會謀福祉的正面價值觀。
事實上,價值的領域很闊,除道德價值外,尚有物質與生理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政治價值、美學價值、宗教價值、才智價值、職業價值和情感價值,合計10種。若加以歸類,則可分為事物價值、環境價值、個人價值、團體價值和社會價值5類。若以應用層面來看,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克齊(Rokeach)更將之簡化為工具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兩大類。價值是影響人在生活上的選擇和行為的決定因素。
符合社會核心價值 教學始有效
教師的價值觀決定教師在教學時的角色取向及行為表現,從而影響教師的教學效能。舉例來說,一名教師即使有卓越的教學才幹,若無適當的價值觀,就不可能有適當的角色取向和良好的教學行為,又怎算得上有教學效能呢?因為教學工作就是一種價值導引的工作。教師本身的價值觀若不能和社會的核心價值相和諧,就無法有效進行教育工作,更可能產生衝突矛盾,影響整個教學生活和教學目標,更談不上教學效能。故此,教師價值觀是否與社會核心價值互相協調,非常重要。然而,今天要找一名說自己是很「通才」、有「價值」的通識教育科教師,也有點難度。可能沒有人敢說自己「通識」、又有「價值」。當然,須先確認教師所奉行的這種「價值」是「個人價值」或「普世價值」等?故此,豐富的經驗,無論教學經驗或任何學術領域的經驗,應都非常重要。教師只有具備博學廣識的通識教育觀念,才有足夠思維去引導學生思考、深究價值的意義。(完) ■莊達成 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會長、匯知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