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手機,只要輕輕按下電腦「打印」鍵,連接著的打印機就會打印出這些惟妙惟肖的立體實物;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觀眾們欣賞到敦煌壁畫、兵馬俑等精美文物。以上兩個展示均是通過3D打印技術實現,只不過前者出現在去年的高交會,後者出現在正在舉行的文博會上。
同樣在深圳會展中心,同樣是採訪展會,但記者今年明顯感覺到時空交錯,經常分不清自己在逛文博會還是高交會:能飄出音符的數字水簾、觸摸光束可彈奏的豎琴、會背誦唐詩宋詞精通六國語言的親子機器人……這些精美的產品,不能單靠「文化創意」為其定義,其內在豐富的科技元素,甚至令跑文化線的記者感到吃力。
文化創作中,既需要科學理性的光輝,科學探索中,也需要文藝的靈感。我們需要警惕的是,插上「科技」的翅膀,文化並不一定能夠騰飛。
科技是一種手段,人生觀、價值觀等價值範疇的內涵卻是文化最終希望傳遞出去的東西。科技進步給予人類駕馭自然的力量,但切不能因為這樣就使我們拋棄文化內在核心,使文化產業只剩下科技概念。
我們會更願意心平氣和逛文博會。當科技隱藏於文化身後,而不是張牙舞爪展示於台前,文化被還原以本來面貌,才是科學精神與文化素養的結合的至高境界。■熊君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