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天梯山石窟28米高唐代佛祖坐像。香港文匯報蘭州傳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梯山石窟位於武威城南祁連山支脈,峰巒疊嶂、形若懸梯,遠看近在咫尺,近觀遙遙無期,故名天梯山。1600多年前,北涼王沮渠蒙遜篤信佛教,其母親車氏去世後,廣徵能工巧匠,在天梯山開鑿石窟、大造佛像。之後西域高僧紛湧而來,曇無讖駐錫石窟寺,譯經說法,涼州一時佛名遠揚,震動中原。
此後,涼州高僧曇曜主持開鑿雲岡石窟,北涼政權流亡西域又影響了新疆的石窟藝術,史學界便稱天梯山石窟為「石窟鼻祖」。專家認為,天梯山石窟具有世界級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堪比敦煌莫高窟與麥積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北魏、隋唐、西夏皆有開鑿,至明清時最為宏大。明朝《重修涼州廣善寺》碑銘記載:「諸佛之龕,二十有六」,窟分上、中、下三層,最高處離地60米。內有歷代漢藏文、西夏文寫經,是研究中國宗教史、民族史、古語言文學、古代藝術極為寶貴的史料。
天梯山石窟現存18個洞窟,主體大佛窟開鑿於盛唐,窟內石胎泥塑的如來坐像高28米,國內罕見,大佛兩側有迦葉、阿難、普賢、文殊、廣目、多聞六尊造像,神態各異,塑造精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