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顏倫樂) 近年打開報紙,經常會見到評論員指加息會「推冧」樓市,政府亦一再警告加息對本港樓市的影響,忠告市民入市要量力而為,加息就如同樓市見頂回落的訊號。實際上,過去本港曾經歷過加息周期(93至94年、00至01年、04至07年),對樓價影響最大為94年,一年間息口上升2.5厘,樓價跌約兩成。
翻查資料,美國聯儲局94年時曾經大舉加息,連加7次息,聯邦基金利率由3厘倍增至6厘。緊隨聯儲局的加息行動,本港的最優惠利率亦在1994年3月至1995年11月先後5次加息,由6.5%上升至9%,即加息2.5厘。息口上升扭轉了香港樓價1994年初的升勢,樓價由高峰期時平均呎價約5,382元(1994年第三季),跌至4,590元的谷底(1995年第三季),跌幅14.72%。
90年代按息平均近10厘
不要小看息口的變化,假設1個樓價300萬元的單位,承做七成按揭,供款25年,以現時按息2.25厘計,每月供款9,158.74元,一個月入3萬元的家庭供樓綽綽有餘。但若本港進入加息周期,按息抽高至5.25厘的水平,即加息3厘,每月供款就增至12,584.2元,相比加息前升幅37.4%,若升至90年代時的10厘水平,每月供款更倍增至近2萬元(見表),家庭供樓更辛苦之餘,物業還要面對貶值的風險,賠了夫人又折兵。
加息空間大 供款將急升
根據經絡按揭提供資料,本港自07年進入低息周期後,2010年至今的按息平均低至僅約1.77厘,市民享受低息供樓的好處。但回顧歷史,低息不可能永久持續,1990至1999年的按息平均接近10厘,今天息口與當時相比差天共地,即使與2000年至2009年平均按息3.79%比較,亦有上升空間。
隨著美國加息周期的快將到來,買家入市的門檻將顯得更高及更困難,有機會窒礙樓市交投,不少評論均認為樓市無可避免下跌,但目前的市況與當年相差甚遠,因為本港失業率低,市民資產上升令防守力更強,而且政府亦有足夠財力應付未知的變化,但至於樓價下跌幾多,要視乎加息速度和幅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