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近年來,內地掀起一股來港買保險的熱潮,他們大多看中香港保險價格便宜、理賠速度快、保障多、分紅高等優點,也正是這些優點讓內地客人願意捨近求遠,來香港購買保險。 ■香港文匯報記者 羅縈韻、劉辰燁
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日前公佈今年首季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字,向內地客戶發出的新保單保費為28億元,佔所有個人業務總新保單保費的12.5%。2008年時,內地客戶在香港保險市場所佔的份額只有5.4%,隨後幾年逐漸攀升至6.4%、7.5%、9.0%。去年,香港保險業向內地訪客所發出的新保單保費為99億元,已佔去全年個人業務總新保單保費的12.8%。相反,內地保險業務的增長卻顯著放緩,去年內地保險業全年保費收入為1.5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僅增長8%,該增速也是首次下降至單位數。
另據業內人士透露,按照保額來看,內地人來港購買保險,90%投於傳統的家庭保障保險;10%轉向投連險相關產品,而購買投連險的主要客戶是內地的高淨值人群;就地區分佈而言,廣東、福建人來港投保數目佔比較多,北京、上海、浙江等城市也有人參與。
香港自1840年即已有保險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香港已經是世界保險業巨擘雲集之地。在市場競爭激烈之下,香港的保險產品自然需要通過提高專業水準、收益、保障範圍、投保理賠率才能搶佔市場。更何況,香港擁有相對成熟的市場經濟制度、嚴格的法治和透明的監管體系,這使得香港具備公平、開放和自由的經商環境,香港本地和海外的保險公司都會與所有客戶切實履行合約規定。這均是內地客戶赴香港買保險的熱情不斷攀升的主要原因。
此外,香港保險公司會為內地的高淨值客戶在實際投保過程中,度身訂制投保方案。客戶投保的大額、巨額保單不僅僅是保險,更可以將其作為財富規劃的工具,充分發揮其財產保護、財富傳承和避稅的功能。以人壽險為例,它的一個優勢是保險收益及賠付均歸受益人所有,不會算做個人資產,也就不會歸到遺產裡面。加之香港傳統的免稅收環境,儲蓄分紅型保險所得分紅免稅,這就更為吸引內地投資者出手。
目前,香港保險產品開發較為充分、選擇也比內地多,不僅保障範圍較廣,而且賠償額也比較可觀。就以香港保險公司和內地保險公司的兩款類似人壽保險產品為例,兩個產品都是繳納20年左右,總保費約7.4萬元。香港的產品可以覆蓋53種嚴重疾病,3種非嚴重疾病,2種男性癌症,內地的產品只覆蓋12種嚴重疾病。對疾病的定義,內地公司也更為嚴格。比如,原位癌內地多數公司不賠,癌症則要求到「擴散」階段才賠。此外,「遺傳性疾病、先天染色體異常」、「被保險人2年內自殺」等許多情況,都不在內地保險公司承保之列,而香港則只有「被保險人1年內自殺」和「觸犯法律」兩項屬於不保障範圍。
儘管兩款產品總保費相當,但賠付額卻有很大差別。比如,假若投保人65歲患有嚴重疾病或身故,香港產品可以賠償115.9萬元,內地產品只能賠償42.6萬元。
再從有投資成分的保險產品看,近幾年,香港保險產品中的投資型保險分紅率多在4%-5%以上,高者甚至可達8%-10%。相比之下,內地近年來多款分紅險投資收益不佳。與香港不同,目前內地保險市場對國際巨頭設置了一些限制,導致一定程度的行業壁壘,而且內地保險公司在投資高收益高風險金融產品的管道上也受限,再加上投資能力有限,與香港保險公司形成了較大的差距。
不過,內地客戶在香港購買保險並非毫無缺陷。由於港元直接與美元掛u,內地客戶需要考慮人民幣升值可能出現的匯率風險。過去幾年,人民幣相對港元大幅升值,使得內地客戶赴港購買保險收益不如預期,影響了香港保險產品的吸引力。此外,因內地同香港的醫療評判體系略有不同,投保人可能要為疾病鑒定、兩地憑證互認的問題而費神。另外,香港保單是受香港特區法律管轄理賠,如果發生理賠糾紛,內地客戶必須親赴香港,而且要請香港律師,由香港法庭審理,這亦會增加理賠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