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學者指,若廢物處理問題再拖數年,只會更嚴重。圖為屯門堆填區。資料圖片
——「別在我後院」效應恐蔓延 問題再拖更嚴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政府擬擴建現有3個堆填區,繼將軍澳計劃遭滑鐵盧後,屯門計劃亦遇阻滯,多個政黨近日先後表態不支持撥款,令本周五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面臨危機。雖然政府已盡最大努力回應居民訴求,提出多個補償方案,惟仍無法令反對的居民回心轉意,有立法會議員更聲言將於周五立法會財委會拉布,阻止通過撥款申請。有學者明言,有居民本著「總之我反對」的心態,令廢物處理苦無出路,形成困局,再拖數年,只會令問題更嚴重,又憂慮「別在我家後院」效應(NIMBY)蔓延至其他社區設施。
環境局早前公布《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提出未來10年的減廢大計,期望透過全方位源頭減廢、全民動員及完善廢物基建,於2022年或以前減少40%的都市固體廢物。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已經多次強調,堆填區是廢物管理不可或缺的末端一環,現存3個堆填區的地理位置有策略性優勢,但未來數年會相繼飽和,有擴建的迫切性。
林群聲:港已無太多選擇
城市大學副校長、生物及化學系講座教授林群聲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政府提出的「藍圖」列出各項措施的細節和執行時間表,可見時間很緊迫,加上減廢需多管齊下,沒有單一解決方法,環環緊扣,「一旦堆填區延誤,唯有其他措施加快腳步補償,但我看不到其他措施可以加快,例如焚化爐亦同樣會面對地區阻力,屆時阻力甚至更大」。他分析,環境局推出如此緊密的減廢時間表,反映「香港已經無太多選擇,必須著手解決問題,再拖數年,只會令問題更嚴重、更迫切」。
倡獨立第三者監察運作
擴建堆填區對當區居民有影響,這點不容否定,而當區居民提出多項訴求,要求政府處理問題,林群聲認為要求合理,認為補償設施有助紓緩當區居民不滿,「居民都明白香港有需要擴建堆填區,但他們有憂慮,政府盡力回應,市民會見到的」。他建議當局與居民約法三章,包括邀請獨立第三者負責實時監察堆填區運作,並承諾若檢測裝置錄得浮游物和氣味等超標,便即時停止,找出問題根源及解決後,才繼續堆填。他強調必須事先與居民協議客觀標準,避免日後爭拗。然而,林群聲指出,有部分居民「不論政府做甚麼,都不會贊成擴建」,形容是「困局」,政府已別無他法。
林健枝:減廢需三管齊下
中文大學地理系教授林健枝昨日接受訪問時強調,廢物管理根本沒有單一方法,「百分百回收是神話,無可能做到,焚化都有灰燼要處理」,焚化、回收、堆填三管齊下才是完整。他指出,即使提高回收率亦需要時間,非一時三刻可以做到,以台灣為例,實施垃圾徵費後仍需3年至5年才將垃圾量減少30%。
林健枝指出,現時情況已超越廢物處理的層面,厭惡性設施如精神病院、監獄等是社會必需的設施,每一區都有責任承擔,他擔心這種「別在我家後院」效應(NIMBY)蔓延至其他社區設施,甚至現時有地區「連公屋都不想要,自己區要建私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