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藝術家武藝:給記憶的一封藝術之信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7-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藝術家武藝

 在香港見到武藝,他很熱情地告訴記者,自己來香港參展的作品,只是一種回憶,或者說,是一封封給記憶的信。要在他的作品中,尋找特定的主題不太容易。但是,武藝認為,只要將自己想像成童年的個體,置入他的水墨畫或是石塑作品中,就能夠明白「回憶」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所佔的地位。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武藝的作品,是香港藝術館的展覽「原道:中國藝術新概念」展覽的一部分。在他看來,自己的「原道」,就是兒時的記憶與生活。他覺得,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城市,都有童年的記憶,如同香港文化中心,在過去,也曾經是一個火車站。

記憶中的火車

 武藝告訴記者,火車在他的藝術創作中,具有特別的意義。在他兒時的回憶中,諸如鐵道游擊隊這樣的電影作品,讓他對火車有著情有獨鍾的思維回饋。在他今次帶來香港的參展作品中,以最為立體的形式,呈現出了火車的動態感,火車究竟是甚麼?或者說,參展作品中的那列火車,又是甚麼?武藝認為,他經常遐想著,自己也在這列火車上。不僅僅是一個坐在車廂裡的乘客,有時,他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趴在車廂頂部的游擊隊員。

 火車變成石塑的描繪,是一封給記憶的信,即使到了國外,因為兒時欣賞過大量的有關火車及鐵路題材的電影作品,武藝對火車,始終有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感情。他告訴記者,即便在歐洲,每到一個國家,每到一個城市,他都會饒有興趣地到當地火車站去參觀,試圖能夠找到一些人類機器工業起步之初的印象,他說,雖然自動化的高鐵時代已經來臨,但他始終覺得老的蒸汽式火車是一種能夠帶來藝術美感的組合。因此,武藝在歐洲及其他國家買了不少老式火車的模型。

 顯然,火車與鐵路在武藝的心中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對於武藝這一代人來說,火車是社會進步的象徵,是國家強大的代表,在飛機並不普及的年代,火車成為了最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很多人以鐵路為生,以鐵路為家,每當列車急馳而過,轟隆的火車聲都代表著駛向遠方,走向未來的一種期盼……火車會穿越隧道,但再幽暗的隧道也會有光明的盡頭。武藝告訴我們,在那個年代,每一個中國人都有火車的夢,有的人希望借助火車走進大城市,走進首都,有的人則希望盜取火車上的援助物資。因此,火車實際上已經成為那一代中國人的集體回憶。

戰爭:兒時與現實

 除了這樣的作品外,武藝另一組較為有特色的作品,則是以水墨畫形式所展現的游擊戰。這些作品有特定的歷史內涵嗎?武藝則告訴記者,這些作品不過是一種回憶而已。他說,小的時候,男孩子的天性讓他很喜歡和父親玩打仗,在那一代中國人的印象中,打仗是一個神聖和光榮的使命,而對戰爭的印象,相當多的人則是來自於影視作品,時代的格局中,戰爭是一種歷史符號也是一種現實記憶。更為重要的是,在整體的文化格局下,戰爭作為一種題材和思維,也走進了家庭,要和自己的親人玩打仗遊戲,就是突出代表。

 比較有意思的是,武藝所創作的戰爭題材作品,多數都是以民兵為形象的。這種特定的歷史概念,要成為藝術中的意象,確實需要文化的傳播和影視的推廣。武藝始終強調,他特別希望自己成為畫中的那些游擊隊員,這並不代表自己有多麼喜歡戰爭,而是想盡力找回到一種童年的回憶。

 戰爭是一種回憶,哪怕它在一代人的身上從來不曾發生過;戰爭也是一種現實,無論是人的思維還是藝術創作,藝術家們都會用自己最為巧妙的方式,來為戰爭這個特殊的名詞下一個最為豐富和深刻的註解。

 在武藝這一代人中,戰爭之所以成為一種藝術的素材,其實本質仍舊脫胎於當時的歷史格局與歷史教育。每到深夜,我們其實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夠安心在家中好好休息,而非提著燈,要通宵夜戰。因此,我們看武藝的戰爭題材水墨畫,也不由得會想起自己的童年,也不由得會想起現實的生活。人最需要的,永遠是安居和樂業,這就是藝術作品最高境界。

紅色:是國人的共同經驗

 看到了武藝的這些作品,記者不由得向他發問,其創作是否屬於時下人們所熱議的紅色經典文化或其再現。武藝非常堅定地告訴記者,如果用紅色經典文化來看待他的作品,其實並不全面,因為他的作品,更多是在表達一種童年的回憶與童年的生活,這是許多中國人都曾經歷過的時代,並沒有太多宏大的歷史主題和現實政治內涵。因此,觀賞者完全可以用更加人文的眼光,來看待其作品。

 武藝與記者不由得討論起有關紅色經典文化的問題。他覺得,紅色經典文化所代表的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是,中國人所受其深刻的影響仍然存在,而且,紅色文化本身,已然已成為一種時代的特徵和符號。即便在今日,審美標準已趨向多元化,不少人也不再高度推崇紅色經典文化。但是,完全可以用較為中立和持平的視角,去看待那個時代,以及其中的審美符號。紅色文化,已然是許多中國人共同經驗的一部分,要徹底告別那個時代是不可能的。這就如同一個人要與春夏秋冬徹底絕交,這在藝術上是完全行不通的。

 於是乎,武藝告訴我們,自己的作品,雖然並非主旋律的紅色文化,但是卻能夠喚起大家對那個時代的記憶。歷史是需要審視的,也是需要討論的,藝術本身有時也會成為討論的對象。但更多的時候,藝術是一種衡量生活與評價時代的標準。故而,武藝始終覺得,自己的創作,人文的關懷是不變的精神。宏大的主題,細微的歷史,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其實是希望人們能夠永遠珍愛自己的生活,如同童年,有美好的回憶一樣。

相關新聞
藝術家武藝:給記憶的一封藝術之信 (2013-07-09) (圖)
樹下晨讀的女友游擊隊長 (2013-07-09) (圖)
《新馬坡組畫1》 (2013-07-09) (圖)
《雪山》 (2013-07-09) (圖)
《地道戰》 (2013-07-09) (圖)
《夜》 (2013-07-09) (圖)
《冬季阻擊戰》 (2013-07-09) (圖)
創作對談:從自然中獲得聯想 (2013-07-09) (圖)
「小」提琴家的音樂之旅 (2013-07-05) (圖)
敢觀舞台:唱遊大世界 (2013-07-05) (圖)
長情長程 舞蹈中見友情 (2013-07-05) (圖)
畫家王煌湘:打破中西界限 追求與眾不同 (2013-07-02) (圖)
王煌湘作品《白鷺相約》 (2013-07-02) (圖)
王煌湘作品《相連樹》 (2013-07-02) (圖)
王煌湘作品《層林盡染》 (2013-07-02) (圖)
王煌湘作品《春塘立鷺閒》 (2013-07-02) (圖)
創作對談:一種視覺的空間感 一種內心的寧靜釋然 (2013-07-02) (圖)
當我們談論5000萬時 該談些甚麼? (2013-06-25)
5000萬撥款的來龍去脈 (2013-06-25) (圖)
藝術家們如是說: (2013-06-2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