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徐宗懋收藏最早圓明園底片
一套有關皇家園林圓明園西洋樓影像的玻璃底片,在西方神秘消失77年後,忽奇跡般地落入台灣歷史影像收藏家徐宗懋手中。
由德國攝影師恩斯特.奧爾默拍攝的這套底片,共12張,定格了西洋樓1873年矜持華麗的模樣。這個按乾隆皇帝旨意建造的西洋建築群,帶有幾分女性嫵媚氣質和東方情調。巴洛克風格裝潢,白色大理石外觀,在北京湛藍色天空下,倒映在湖面上。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得最早的圓明園的影像紀錄。這批底片先被奧爾默帶回德國,1933年,上海學者滕固把它帶回中國,之後再送去德國,然後就下落不明,在歐洲的某一個角落悄無聲息地躺了77年,直到2010年被徐宗懋無意間「喚醒」。
在海峽兩岸影像收藏界,徐宗懋是個響亮的名字。可是,當初他卻完全不知道奧爾默底片還在世間。2010年初的一天,他忽然收到東京雄松堂古籍書店發來的西洋樓影像玻璃底片的資料,以及證明底片存在的照片。底片在一位法國收藏家手裡,他有意出售。有濃厚歷史情結的徐宗懋立即告訴對方:「四個月湊足資金,一定不要賣給別人。」2010年5月,歐洲古書畫商帶著底片從倫敦飛到東京,徐宗懋從台北飛東京。在雄松堂看到用綿紙包裹、安放在特製木箱中的底片那一剎那,徐宗懋只覺得「恍如夢境」。
正在台北孫中山紀念館舉辦的一場關於大清皇帝在圓明園生活細節的展覽《圓明園特展——大清皇帝最美的夢》上,這套底片驚豔登場。其中一張是花園門。影像中的四位西方男子,身著便服,從19世紀的光影中陡然出現:或坐或半躺在花園門的拱門前,神態怡然悠閒。透過拱門,遠處的圓頂西式涼亭隱約可見。
奧爾默拍攝西洋樓時,圓明園已被英法聯軍燒燬多年,雖是廢墟一片,卻一直有衛兵守護。圓明園東北角的西洋樓景區,因位置偏僻,疏於防守,就成了當時公使館和在海關工作的西方人郊遊野餐的地方,這其中就有奧爾默。他以自己熟悉的攝影術,為後人留下了西洋樓的綽約風姿。
由於對歷史的鍾情和使命感,徐宗懋2000年辭去了從業多年的新聞工作,開始專心收藏整理與中國有關的歷史影像和書畫。徐宗懋說,能收藏歷史是上天對他的眷顧。「很多東西都不會為了金錢去轉讓。」 ■新華社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