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外灘櫥窗前都是如織的遊客,罕見有人進去消費。記者 孔雯瓊 攝
——生意陷「夏日寒冬」 為節流捨「面子」
中國的「送禮風」,曾令在內地開設門店的國際奢侈品賺得盆滿缽滿,但反腐重拳已將它們拖入「夏日寒冬」,曾一度佔據上海黃金地段外灘的多個國際著名奢侈品店舖近期紛紛關門大吉,更有高級珠寶品牌門店一個月內顆粒無收,成交記錄居然是零。即便是奢侈品二手店亦是生意慘淡,因為沒有銷路,只好拒收貨源,或是乾脆調轉風向改賣平價服飾。 ■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孔雯瓊、錢修遠 上海報道
有萬國建築博覽群之稱的外灘,不但是百年上海的縮影,亦是此間最具商業價值的黃金地段之一,更有人將之與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和紐約的第五大道相提並論。2004年,知名建築師Michael Graves著手改建位於「中山東一路3號」的原英國有利銀行,耗資3,500萬美元將之打造為高檔購物消費場所,並更名為「外灘3號」,開闢現代版的外灘奢華之風。此後,外灘6號、外灘18號先後崛起,「外灘某號」因此成為繼上海新天地之後,最炙手可熱的時尚地標。
由於這些哥德式、羅馬式、巴洛克式的建築形態,正好契合歐洲大牌的氣質,一時間「外灘某號」成為一線奢侈品門店必爭之地。阿瑪尼(Giorgio Armani)最先看中「外灘3號」作為其進軍中國內地市場的首家店舖,並奪得一層共計1,100平方米的經營面積。卡地亞(Cartier)、傑尼亞(Ermenegildo Zegna)、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與寶詩龍(Boucheron)入駐外灘18號,杜嘉班納(Dolce & Gabbana)旗艦店則撐起了外灘6號的門面。據統計,雲集奢侈品牌最多的外灘18號,最高峰時共錄得13家頂級品牌。運營外灘3號的House of Three公司執行董事艾倫.赫普伯恩曾回憶,當時找過他的國際大牌不勝枚舉,但他無法為它們騰出空間。
不過,在今年初,入駐外灘3號近10年的阿瑪尼旗艦店卻悄然關閉。富麗豪華的店舖如今大門緊閉,沿街櫥窗則被巨大的外灘夜景海報遮蓋。一街之隔的外灘6號,杜嘉班納同樣沒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1家小型奢侈品買手店(販賣不同品牌服飾、包包等商品的店面)。在外灘18號內,百達翡麗和寶詩龍也消失了,原先位於4樓的「璦琳基金會」和「18畫廊」不得不火速搬下樓「救場」。
奢侈品銷售額銳減53%
事實上,從真金白銀的角度考量,遊客居多的外灘並不是上海核心商圈,「外灘某號」的門店銷售額,往往無法與位於成熟商圈的南京西路店相比,但此前絲毫沒有打擊奢侈品大牌爭奪外灘寶地的熱情。因為能否在萬國建築博覽群擁有一席之地,關乎顏面茲事體大。不過,當迎來真正的「銷售寒冬」,「面子工程」也不得不摘下來。
2013年前,奢侈品在內地的銷量中,禮品市場佔據了高達72%的份額。但自中央出台「八項規定」後,即時重創內地奢侈品行業。世界奢侈品協會對中國內地今年首季奢侈品市場的監控報告顯示,在「八項規定」出台後的2013年1月20日至2月20日,內地奢侈品消費總額為8.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銳減53%。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上海五大核心商圈平均租金約為60元(平方米/天),其中最高的南京西路地區約為80元,而外灘同等店面的租金錄得40至50元,非但低於平均線,更是僅及南京西路的一半。租金並不算高企的「面子工程」都被「節流」,由此可見,奢侈品店的寒冬已是十分難捱。此間一家珠寶品牌店員更對本報透露,上月該店的業績居然是零。記者日前在外灘的一家奢侈品店門口逗留了約1小時,其間有很多舉著內地旅行社旗幟的團隊經過,卻無一人進店,大多只是與同伴拍照後即匆匆離開。
高傲店員突熱情待客
有趣的是,早前上海奢侈品店的店員,常因看人下菜、過於冷淡而頗受詬病,但在中央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來襲下,未料店員作風也隨之改觀。日前,一身T-shirt、腳穿拖鞋的記者佯裝顧客,步入外灘並無顧客的某家奢侈品店。看到有人進店,店員們非常開心,門店經理更親自迎上前為記者仔細介紹新品。記者試穿了數件商品後表示不合適,店員們雖略顯失望,但卻沒有絲毫慍色。
在奢侈品品牌接連「出走」後,「外灘某號」也不得不「二度轉型」。據稱,未來「外灘某號」們將匯集更多高端餐飲,劍指成為國際美食高地。外灘18號還要走「藝術路線」,引進國際頂級藝術品牌,並提供相關藝術資產諮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