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作者:竹本健治
譯者:林敏生
出版:小知堂
竹本健治的名字,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但他的名作《匣中的失樂》(1978)與夢野久作的《腦髓地獄》、小栗蟲太郎的《黑死館殺人事件》及中井英年的《獻給虛無的供物》並列為日本四大推理奇書,可見地位之崇高。而與此同時,他對後來一眾新本格派的重要作者如綾 行人及有栖川有栖等,均有直接及關鍵性的影響,所以要了解日本當代的推理小說演化,竹本健治實屬不可忽視的殿堂級人物。
多元角度的推理世界
事實上,竹本健治自出道已屬年少早慧的天才式作家,他於1977年唸大學之時,已在著名的推理小說雜誌《幻影城》上開始連載《匣中的失樂》。據當年《幻影城》的主編傅博憶述,此書當年確屬一本奇書,他名之為「超推理小說」,可惜由於七十年代日本推理小說風潮以社會派為正色(以松本清張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所以《匣中的失樂》當時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而傳博也認為完成《匣中的失樂》後,竹本健治也陷入虛脫的狀態,相隔兩年後才再有新作推出,可見處女作《匣中的失樂》消耗了他多大的能量。
千街晶之在〈竹本健治論〉說得好,她認為一般的推理小說都會提供充分的資料情報,供讀者一邊閱讀一邊同時思考解謎,當然作品中也有其他資料可能誘發讀者作出不同的解釋。但她指出在普通的本格推理世界中,一旦讀者可以從其他資料建構出另一種推理可能,那一般便會被人視之為失敗作。但竹本健治的小說正好抗拒此觀念,在他的名作「吞尾蛇」系列中(1991年的《吞尾蛇偽書》、1995年的《吞尾蛇基礎論》及2006年的《吞尾蛇統正音律》),恰好透過提供大量似是而非的資料情報,讓讀者自我挑選組織,把解讀權力送還讀者手上。她認為那正是一種類似《迷離劫》(Twin Peaks)、《新世紀福音戰士》和《NIGHT HEAD》等的策略,透過製造「過剩之謎」去牽扯讀者的注意力,最終則以沒有「最終解決」來收結把受眾的期待推翻,從而建構出一種新型的推理小說美學。
回到《匣中的失樂》
還是先回到竹本健治的出發原點《匣中的失樂》吧。傅博用「超推理小說」來形容,是因為推理小說中另有一篇虛構的推理小說存在,於是兩者構成套書的關係,彼此互動且催生更多更大的謎團。五章小說中奇數是「現實小說」,偶數是現實小說中主角片城我創作的「虛構小說」,而「虛構小說」中的人物又以「實名」出現──換句話說,每個人在兩篇小說中都以相同姓名出現,於是令人看得如墮五里霧中。
除了敘述上的詭計播弄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野心設定。小說中十二名登場人物均屬推理小說迷,在小組內出現的命案,由始至終完全切斷了警察搜查或是傳媒的取材介入,簡言之就是把所有的外部連繫閉鎖,把小說自身鎖定為一個巨大的紙上密室。然後在推理過程中,所運用到的知識範疇包括心理學、物理學、花語及九星占星術等廣博的百科系譜,於是解謎追尋反過來一直導引進更多不同程度大大小小的新迷宮。最終一眾年輕推理迷就好像被困在匣中的牽線木偶,在其中糾結作繭尋樂。
巽晶章在《推理讀書指引日本篇》中,以極致的秀逸來形容《匣中的失樂》,而千街晶之也認同小說最大的成就在顯露出青春小說的秀逸。前者認為《匣中的失樂》的魅力,可見於一眾年輕推理小說迷結聚停滯之時,每一次只會無休止地不斷製造出新境況,也正因為他們的才能,以上的變局才出現契機。於是無論在下雨的微昏午後,又或是課室的一角也好,總言之在貌似無謂閒扯言談的時間流逝中,就產生將會有甚麼事件發生的預感。而《匣中的失樂》正是一本預兆感覺滿溢的小說。
好了,說到這裡,看來最適合的回應就是趕快拿起這一本號稱為日本四大推理小說之一的奇書來細味品嚐。 ■文:湯禎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