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6月22日(周六) 的講座上,「國寶」裴艷玲指出「現在年青演員,苦的是沒有舞台,一年演三場的都有。一個好演員是在台上長起來的。」她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原屬河北省京劇院的男演員受到賞識,加入北京一個著名京劇團。過了一日子,她看該男演員的演出,發現他竟然退步了。裴老師找該男演員談話,才知道北京那個京劇團演出次數很少,男演員雖貴為主角,一年也只演三、四場。俗語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該男演員的退步自然是和缺乏演出機會有關。
香港青年演員過往也曾遇到相同的處境,所以我在2005年12月6日和13日在這個專欄先後發表《粵劇新人前途不明》和《成立青年實驗粵劇團》兩篇文章,為青年演員請命。
在前一篇文章,我揭露「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很少機會加入職業粵劇團,幸運地或可留在學院做助教,否則,就只好到中、小學或社區教粵劇;有些人更索性找一份全職,粵劇演出只當作兼職或興趣。根據香港八和粵劇學院提供的學員畢業後的就業情況資料顯示,曾參加粵劇正式職業演出的六柱或二步針演員的學員只有十三人。可見本港職業班並未有為學習粵劇的年青人提供就業機會……所以,要學院或課程訓練出來的粵劇學生有機會在舞台琢磨,就必須另作籌謀。」
在後一篇文章,我建議「學院粵劇課程應該包括在職業班實習,否則,學員很難學懂戲班的規舉。學院老師教學生唱、做、唸、打,但無法把自成一派的大戲戲班習慣在課堂裡一一說明。因此,只有把學員送到戲班生活,才會讓他們真正認識做戲生涯」,並且倡議成立「青年實驗粵劇團」,但認為「這個劇團不應由政府全資津貼,否則便會缺乏市場競爭力。最理想是由藝展局作若干程度的資助,康文署每年向劇團購買若干場戲,加上劇團可為不同的地方組織演出,以賺取部分經費,變成演員不僅有不斷實踐的機會,也可以參與幕後組織工作,增加戲班行政和管理的常職。」
時至今日,上述的建議大概已經落實,香港青年演員不乏演出機會,期望他們好好把握,才不負有心人的付出。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