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行政長官梁振英接受本報專訪。小圖為他在本報刊登的文章結集中夾著本報編輯對他惠稿的謝函。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寄語用香港角度透析國家機遇
今年是香港《文匯報》創刊65周年,時光一如白駒過隙,本報與香港一起歷盡風雲幻變、波瀾起伏的65載。身為「老讀者」,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接受本報專訪時,細說於上世紀60年代小學時期與本報在報攤結緣,及後在內地改革開放及香港回歸的歷程中,本報成為他接收內地資訊及與各省市籌辦活動的主要聯繫渠道之一,其中與本報同仁建立情誼,在本報筆耕撰文的趣事,至今點滴在心間,並勉勵本報繼續善用內地關係及分社辦事處網絡,多結合香港角度做好新聞報道,引領港人把握兩地關係的方方面面,更全面到位地掌握國家發展的機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 邱萍菲、曾少妍、徐海煒
《文匯報》由1948年創刊初期,至今天香港順利回歸祖國,成功落實「一國兩制」,始終以愛國愛港為宗旨,植根香港,面向市民。「資深讀者」梁振英自上世紀60年代起與《文匯報》結緣。當年,《文匯報》對於這位小學生來說,是一份立場鮮明、嚴肅及政治性強的報章。1978年,內地改革開放,梁振英從英國學成歸來,《文匯報》也不斷革新,包括因應社會經濟發展增加了地產版等,滿足讀者對資訊的需求。
放學路上 蹲報攤吸新知
談起與《文匯報》的淵源,兩鬢長出絲絲白髮的梁振英笑了笑,說要跟記者「講古仔」、說歷史:「我看《文匯報》時,你們大概還未出世吧!數一數已經是50年前了。」當年,梁振英在父親啟發下,3歲開始讀報,在升上小學後每天由西營盤走到荷李活道上課,一路上有不少報攤,一份份報紙就放在地上擺賣,總會吸引著他的眼球,「當時對內地政治事件及新聞很好奇,放學走過報攤,我總會蹲在那裡看看報紙頭版,那時沒有廣告,只有一片字海」。
梁振英娓娓道出當年閱報趣事,印象最深是只要趕及在中午前把報紙交還報攤,再加上「斗零」(指5仙輔幣,1989年元旦停止流通),即可以換上另一份報紙。傍晚時分,報攤還會推出「拍拖報」,一份價錢兩份報章,「那個年代物質生活不富裕,1毫子一份報紙,那疊紙相當好用了,有人拿來鋪^吃飯,有人用來包東西,我的同學更會用此包書」。
長大後,梁振英從英國學成歸來,正值內地改革開放時期,他自那時起自掏腰包購閱《文匯報》,「好多關於內地的消息,都靠看《文匯報》得知。」
專欄寫看法 專業傳內地
在1984年至1997年間,梁振英為香港平穩過渡回歸而積極參與,貢獻力量,《文匯報》在此時更加成為了他與內地省市籌辦講座活動的主要聯繫渠道。那些年,梁振英筆耕不輟:他上世紀自80年代起於《文匯報》副刊專欄《旋轉茶座》分享文章,「一周七天,我、陳毓祥、劉佩瓊、程介明等輪流執筆,當年曾鈺成及曾德成的妹妹曾勵予負責副刊,經常打來催稿的」。
想當年《文匯報》也是他編織內地網絡、廣結友誼的平台。1979年,律師廖瑤珠成立促進現代化專業人士協會,梁振英等大批專業人士懷著無私的心,決意協助祖國踏上現代化之路,「當年20多人經常藉此平台到內地交流講課,《文匯報》是促進現代化專業人士協會的好朋友,許多內地活動及關係也藉著文匯報介紹的。當年內地沒有影印機設備,我們的講課資料也是雅典美術印製公司(《文匯報》全資附屬機構)協助印刷的」。
老讀者盼舊知己善用網絡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文匯報》走過了65年,時刻堅持「文以載道、匯則興邦」的理念,恪守「包容、合作、創新、拓展」的準則,其權威性得到香港社會各界的肯定。梁振英充分肯定了《文匯報》多年來抓緊本地社情民意的新聞,同時扮演著香港讀者取得內地發展資訊的重要渠道:作為香港的報章,《文匯報》對本地社情民意的新聞不能放鬆,與此同時,報道內地經貿民生的篇幅亦更多,內容更深入,扮演著香港讀者取得內地發展消息的重要渠道,「這是《文匯報》的強項,《文匯報》在內地有關係,有網絡,也較掌握香港在內地的經貿交往、香港人在內地的生活,故此可以從香港人角度看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