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家玉的福利院收養了不少殘疾孤兒,圖為他照顧孤兒的情況。本報記者北京傳真
——讚一則報道 促成新政出台
三年前,安徽阜陽潁上縣農民王家玉收養的棄嬰孤兒超過200位,他四處磕頭燒香,為孩子們折騰「吃鹹菜的錢」,他的義舉引起海內外關注,令人敬佩,也令人辛酸。由於香港《文匯報》三年前對王家玉孤兒院的報道,促成恤孤新政出台,全國逾70萬孤兒受惠,潁上縣250多名孤兒和孤寡老人的福利待遇也「一步登天」。 ■本報記者 王曉雪、羅洪嘯、凱雷 北京報道
從破舊的大院到嶄新的校舍,從每月160元生活費到如今的1,000元,這三年來的步步變遷,令王家玉老人欣慰又感恩。正值本報報慶之際,王家玉老人表示,感謝《文匯報》的報道引發恤孤新政,讓孤兒能享受高標準的養育待遇,徹底改變了孤兒的命運,為關注孤兒問題作出重要貢獻。
每人月領取600至1,000元
2009年,香港《文匯報》一則關於救助孤兒的報道獲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批示,最終促成高標準恤孤新政出台,內地31省市自治區(不含台港澳),每位未滿18歲的孤兒每月可領取600至1,000元的「月薪」,受惠孤兒逾70萬。
該則報道提及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一家民間孤兒院,這家孤兒院僅靠院長王家玉一個人支撐,資金困難、校舍簡陋,當時的王家玉憂心忡忡,為孩子們生活費少、住房不夠、福利院工作人員工資和教師工資發放困難等等問題而發愁。
2010年6月,得知本報關於救助孤兒的報道,以及即將出台的恤孤新政時,王家玉激動地說:「最初我是不相信的,以為你們在炒作,沒想到竟成了真。如果不是該篇報道,該政策可能也不會這麼快出台。」
政府撥地12畝建新院
香港《文匯報》對王家玉孤兒院的生存現狀、面臨的困難以及未來孤兒養育問題等做了詳細報道,報道刊出後,王家玉拿著記者寄去的香港《文匯報》,找到縣長和民政部門,希望中央的普惠性恤孤新政能惠及這個艱難維持的民間孤兒院。看到本報的報道後,當地政府及民政部門當即行動,為王家玉這所民間孤兒院的孤兒們解決了醫療和戶口等問題,並劃撥12畝土地,為這些孤兒建造新的校舍。
2012年元旦,成為王家玉永遠難忘的日子,福利院中的250多名孤兒和孤寡老人搬進了政府興建的新校舍,這個由王家玉苦苦支撐18年的民間孤兒院也由政府收編,改名為潁上縣社會(兒童)福利院。
徹底改變孤兒命運
王家玉隨即與本報記者分享了這個好消息,他激動地說,如今建了新的兒童福利院,民政局也派來了領導管理,孩子們的生活變化太大了。「現在孩子們住的都是賓館式的高標準的房子,生活也有了保障,各方面都比以前好,每月600至1,000元的生活補貼由兒童福利院統一保管,照看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在潁上縣這樣的欠發達地區,物價本就不高,這些錢足夠了,孩子們吃的好、穿的也好、各方面的設施都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在孤兒院被政府收編後,王家玉被聘為榮譽院長。從一籌莫展到「所有問題都解決」,王家玉至今仍感念《文匯報》的幫助和推動,在接受本報訪問時,王家玉說:「我很感謝香港《文匯報》多年前的報道,推動了中央對孤兒的救助,並很快落實了恤孤新政。民政部和財政部對孤兒的保障,讓孤兒能享受高標準的養育待遇,我認為這徹底改變了孤兒的命運,從生活、教育、住房、醫療保障以及文藝設施解決的都很好,可以說他們過的是天堂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