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民國建築「恤孤鳴樓」被業主改造成一幢城中村式建築。 網上圖片
劉偉倫發起的廣州民間文物保護協會目前已有過千個會員,搶救了不少面臨被拆除的歷史建築。在多年的經驗中,他已經摸索出一條自己的保護之路。「我們通常不會跟政府部門反映,而是通過媒體曝光,引發政府關注。」
2009年8月,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紅園」因旁邊的中學擴建食堂而面臨拆遷。「紅園」是民國時期廣州首批示範性居住小區經典住宅典範,也是廣州少有的英式鄉村風格別墅,具有較高的歷史和建築藝術價值。民間反對聲音很大,後來媒體也加入保衛。最終,「紅園」沒被拆掉,還躋身廣州市越秀區文物保護單位。
文保部門重視民間力量
那時,廣州民間文物保護協會還未成立,劉偉倫對「紅園」的命運轉折印象深刻:「媒體力量是最大的,寫報告寫信給政府部門,效果反倒不明顯。」在劉偉倫看來,廣州的文保部門是很在乎民間力量的。他曾受邀去文物處與官員交談,感覺對方「很親切」,也很重視市民對於歷史建築保護的意見。「廣州的文保單位是很弱勢的單位,經費也非常欠缺,保護歷史建築很需要民間的力量。」
「古粵秀色」創辦人楊華輝老師和他的志同道合者們除了「掃街」拍照,探訪歷史建築外,更組織小學生參觀古建築,參觀完之後會讓他們畫畫,以此培養他們對古建築的感情,長大後就會身體力行去保護這些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