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位於沙面大街22號的一棟文物建築,外立面被改造成玻璃櫥窗,漆上黃色膠漆,看上去跟現代建築無異。 網上圖片
無論是文物保護部門或民間團體,均呼籲社會資金進入歷史建築保護領域。
「政府的文保部門資金非常有限,每年只能修繕很少一部分建築,更不可能資助民間團體,我們很希望可以有文物保護的基金來做這件事。」廣州民間文物保護協會創辦人劉偉倫表示,此前雖然有企業表示可以提供贊助,但其所開出的條件商業性質太強,他只好拒絕。
在眾多企業資金投入進行修復與保護的歷史建築中,廣州萬木草堂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該堂原址為始建於1804年的邱氏書室,1891年康有為創辦萬木草堂,租借書室作為講學堂,宣傳改良主義思想,開展政治活動,該堂也成為戊戌變法策源地。解放後,原址一度被改作鎖廠。後來又成為了40戶居民居住的大雜院,居民隨意搭建窩棚與廚房,嚴重破壞了原建築結構。1983年,萬木草堂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開發商買下地塊,與政府達成協議,在周邊開發樓盤的同時,復建已經破敗的萬木草堂。2007年,萬木草堂修復成為展覽館,並定期開展文化活動,開發商年投入300萬進行維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