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履職省政協主席,王富玉風趣依然,語出驚人。本報貴州傳真
——敢想敢幹 民生至上
他因直面敏感問題,敢說真話被稱為「王大膽」,他曾因善於打破常規,創新改革而被稱為「改革派」。除了不同時期的不同領導職務,王富玉還有多項民間「標籤」。從河北到海南,再到貴州,王富玉足跡所至皆為貧困地區,其「敢想敢幹」的創新精神和踏實做事的風格,給他所任職的地區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在接受本刊專訪時,已升任貴州省政協主席的王富玉仍有力發聲,稱將凝聚和傳遞五個「正能量」,並表示將謹記幫忙不添亂、履職不越位、議政不干政。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 實習記者 徐悅
「亂攤派」破常規
1987年,河北大旱,獲鹿縣成坡的落葉松被烤糊,15萬畝玉米顆粒無收。時任獲鹿縣縣長的王富玉年僅32歲。「我望天哭了三天。」回憶起那場大旱,他說。
痛定思痛,王富玉決心修建水渠,「6.8個流量,68公里,兩千萬元都修不下來。」可是,以當時獲鹿縣的經濟水平,連拿出兩百萬元都困難。於是,政府部門的幹部,包括副縣長,都被王富玉「趕」到工地幹活。「受益的拚命幹,不受益的做貢獻」。「實行『亂攤派』。」王富玉調侃道。這條水渠以冀北抗日英雄齊計三命名,稱為「計三渠」,最終使30萬畝農田旱情得到緩解。
經過半年施工,「計三渠」的修建伴著冬雪進入了尾聲,下游段卻在最後關頭被大雪壓垮。眼看堤壩一點點被沖走,王富玉裹著棉大衣跳進水裡,把自己當沙袋,讓村民趕緊把柴草往他身旁堆,堵住了水流。
為村民巧引自來水
1991年,時任海口市副市長的王富玉把他敢想敢幹的精神帶到了海口。有一年海口企業納稅大戶表彰會,王富玉又一次打破常規:「把會開到最窮的遵潭鎮去。」因為此前王富玉曾到該地調研,得知當地吃的仍是明朝洪武十五年的井水,離現在的村落極遠,村民挑一次水需三個半小時。且井又深,下井道路漆黑,氧氣不足,死過許多人。有的村民用竹竿接房簷上的水飲用,大腸桿菌超標得了病。
表彰會後,王富玉特意在天黑時安排幹部和企業代表參觀水井,大家見狀都十分同情,紛紛慷慨解囊,為當地修建了自來水管道,解決了吃水問題。
「炸樓書記」一炸成「名」
上世紀90年代,海南三亞爛尾樓成災,「總共2,800萬平方米,堆得滿街都是,並且成了藏污納垢之所,乞丐、小偷都窩在那裡。」王富玉回憶道,「人家來一看這環境,招商引資都招不來。」在黨代會上,時任三亞市委書記王富玉強調,「環境是三亞的生產力、生命力、國際競爭力。」並提出一個驚人的設想:炸掉部分爛尾樓重新規劃招商。
時任海南省委書記的杜青林聽了王富玉的匯報後,第一反應是:「你瘋了!」請王富玉出去。小書記王富玉在門口踱步,大書記杜青林在門內踱步。幾分鐘後,王富玉被重新叫進辦公室。杜青林同意了,但要求有四點必須照辦:先炸容易的,試一試;王富玉是省委常委,只能坐鎮指揮,不能上一線;造輿論,聽聽風聲;必須找到法律依據。
王富玉首先選擇了最難啃的硬骨頭:大東海一棟,解放路一棟,三亞灣34棟別墅,嚴重違規,佔用道路紅線。
「一炸成名」,王富玉被民間封為「炸樓書記」,杜青林的第四條卻不幸言中,「當時全國很多人反對,說我炸樓沒有法律依據,因為中國沒有一個『爛尾樓法』。」
王富玉找來一批法律專家,最終在當時國務院總理李鵬的第101號令中找到一句:「沿海開放城市和重要旅遊城市,要制定高於國家的建設標準,如果低於本城市建設標準,地方政府有權進行處置。」
至此,輿論炒熱了。投資者蜂擁而至,三亞掀起房地產經濟的高潮,並推動了全省乃至全國的爛尾樓改造,受到中央領導的讚許。1999年,朱鎔基在海南過春節,回北京後對胡錦濤說,「我今年很開心,王富玉終於炸樓了。」在朱鎔基出版的講話選編中,當時海南官員的照片僅有王富玉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