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銀行規模仍「大得不能倒」 恐禍害金磚國
「別白白浪費一個良好危機。」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如是說。5年前的今天,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觸發1930年代大蕭條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歐首當其衝。5年後,金融系統看似趨穩、復甦漸見起色,市場逐漸忘記雷曼倒閉的代價,不少銀行規模仍「大得不能倒」,同時新興市場信貸過度膨脹,今天的復甦可能是下次危機的開端,屆時恐波及金磚國家,全球難以獨善其身。
金融海嘯後,美國推行《多德-弗蘭克法案》改革金融監管,但執行效果備受質疑。大行規模實際變得更大,仍依賴短期借貸,投資者認為銀行若出事,政府必然出手打救,形成惡性循環,難怪有分析認為,分拆「無法監管」的大行是唯一出路。聯儲局前理事沃什表示,銀行愈來愈像服侍政府及公用事業公司,不願創新及借貸,最終損害美國經濟。
其實,華府與華爾街關係依舊千絲萬縷,在金融機構利益集團游說下,當局監管不但未夠積極,更漏洞處處,加上國會沉迷黨爭不務正業,為明日危機埋下伏線。華爾街大行走出危機的陰霾後,資產負債表狀況顯著改善,部分銀行從業員滿足現況,惡習故態復萌,把金融市場當作私人賭場,大玩財技有過之而無不及,忽視數百萬美國人仍受衰退餘波影響。
QE糖衣毒藥 下次危機導火線
至於下一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極可能就是美國量化寬鬆(QE)和困擾全球多國的債務問題。聯儲局過去5年推出多輪QE刺激美國經濟復甦,大規模熱錢流入新興市場,股市樓市一片好景,但這只是美國轉嫁危機的糖衣毒藥。熱錢推高通脹,催生資產泡沫,加劇貧富差距;到熱錢退出時,又引發相關地區金融劇烈波動。
QE資金一入一出,對新興經濟體造成雙重打擊。聯儲局部署退市的傳聞觸發印尼等新興國撤資潮,貨幣匯價急挫,已可見一斑。聯儲局「收水」只顧美國利益,漠視新興市場波動,隨時拖累全球增長。美國前參議員多德指,全球金融體系環環相扣,一方有事肯定牽連所有人,下次爆發危機不單衝擊美歐,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國亦難倖免。
歐債日增 銀行聯盟無影
歐洲是最遲復甦的經濟體之一,雖然漸見起色,但目前歐元國債務普遍仍有增無減,銀行業聯盟仍紙上談兵,區內銀行資本緩衝遠遜美國同業,削債幅度亦較小。部分債台高築的歐元國經多年緊縮,依然無法脫困,亦衍生高失業率、政治不穩等反效果。
日債台高築 英復甦靠樓市
日本與英國在5年間變化不大,「安倍經濟學」有望改善日本短期前景,但國債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0%,隨時爆煲。英國厲行緊縮,私企投資意慾低迷,要靠金融海嘯元兇房地產市場帶動復甦,並非健康景象。
從今天回看2008年9月15日,全球金融是否變得更安全?從銀行抵禦風險的能力而言,確有改善。然而若論及金融危機爆發的誘因,則今天比當年更差。西方經濟體在驚濤駭浪中度過5年前的浩劫,卻錯失真正改善經濟和金融基礎的機會。■《今日美國報》/《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每日電訊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