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大門。 新華社
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這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和更主動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中國著名世貿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貿組織(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評價稱,在當下改革開放格局仍為12年前加入WTO時所奠定的背景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新一輪全新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和「新標尺」,預計未來會進一步在全國佈局。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北京報道
從改革開放之初建立的經濟特區,到後來的開發區、保稅區,再到近年出現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各類經濟功能區因開放程度高、外商投資多、外貿發展快,而成為中國建設開放型經濟的先鋒。
「特區不特」日顯
不過,張漢林指出,過去各類經濟功能區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是為早期改革開放而設立的「政策高地」,即所謂「摸著過河」的試點方法載體,另一方面是作為映射WTO高標準規則的「政策標尺」,也就是「過河」時所依托的「石頭」。但如今「特區」的「特殊性」卻越來越不顯著。
張漢林認為,隨著中國加入WTO並經歷了12年發展,這些「政策高地」與國內很多地區相比已經不算特別高,而國際上由於WTO框架內多哈回合等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談判停滯不前,這些「政策標尺」也失去了高標準的原始參照物。
「某種程度上講,中國現有改革開放的格局還是12年前加入WTO時所奠定的,但如今內外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張漢林認為,在經歷快速增長後,制約開放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較多,「政策高地」的高度卻沒有適應「過河水深」而提高。
掀新一輪開放潮
張漢林認為,35年前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就是由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帶動的,而今有必要以當前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契機,啟動全新一輪更具有自覺性、主動性和堅定性的改革開放周期,將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為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樹立為改革開放的新標尺。
張漢林指出,從2013年5月14日上海自由貿易區項目在國務院層面立項,到8月22日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前後僅用百餘天,足以反映中央對此的高度重視。而對比原有名稱與正式批准的名稱,張漢林認為,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前冠以「中國(上海)」,說明這一政策待遇「並非為上海量身定做,而是為國佈局」。
應優先在西部建自貿區
張漢林特別強調,應優先在西部佈局自由貿易試驗區,以改善區域發展不平衡現狀。張漢林進一步指出,未來自由貿易試驗區佈局,應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相結合,在各區域全面協同設立,促進沿海、內陸、沿邊同步開放、優勢互補。同時,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不同區域亦側重不同。沿海型自由貿易試驗區側重「以更大的開放深度推動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內陸型自由貿易試驗區側重「以更大的貿易自由度培育新興的加工製造基地」,沿邊型自由貿易試驗區則「以更獨特的開放政策側重加強與周邊國家合作」。
此外,張漢林還強調,自由貿易試驗區應在各個區域間創新互利共贏和互助合作機制,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