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首批入駐自貿區企業和金融機構獲頒證照。中新社
■ 記 者:上海自貿區與以往設立的經濟功能區有何不同?
■ 張漢林:「自由貿易試驗區」這一名稱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國內都屬於首次出現,其對應的概念相比國內外各類經濟功能區都有顯著的不同和全面的升級。
影響力創新性更高
第一,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政策範疇要遠大於發達國家常見的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對外貿易區(Foreign Trade Zone)。後兩者主要局限於消減關稅等貨物貿易壁壘,實施寬鬆海關監管等貿易政策以及部分產業政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貿易自由化政策僅僅是眾多目標之一,也非最受關注的部分。
第二,自由貿易試驗區並非國內傳統海關特殊監管區的簡單繼承與演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不僅涉及出口加工、保稅倉儲等傳統功能,也預期將在金融與投資等一系列領域橫向突破,這是國內傳統海關特殊監管區前所未有的。
第三,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過去各類經濟功能區的集大成式創新。無論以自由港型、還是出口加工型、轉口集散型,甚至以金融創新型定義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都是過於片面的。它既是「境內關外」的貿易自由化,也涉及轉變貿易發展方式;不僅有關製造業與貨物貿易開放,也涉及金融與投資等服務業與服務貿易開放,不僅有關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也涉及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體制改革,影響力和創新性都要明顯高出傳統經濟功能區一籌。
有必要多考慮單邊自主開放模式
■ 記 者: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上海自貿區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和功能?
■ 張漢林:設立上海自貿區,實施自主單邊開放模式,有望解決中國在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中的缺席困境。
中國入世前主要是單方面自主開放,入世則是通過多邊機制在159個WTO成員間相互開放,入世後一直致力於在多邊機制中提高國際經貿規則影響力,也與一些小國和周邊地區進行過雙邊和區域開放。
目前中國可選擇的開放模式與國際規則制定平台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多邊機制。但作為國際經貿規則傳統的全球治理機制,WTO多哈回合談判長期停滯不前,引發了美歐等發達國家的不滿。
第二類是雙邊、區域及諸邊機制。危機後美國在雙邊層面提出了新版的雙邊投資協定(BIT),在環太平洋區域主導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歐盟分別啟動了與加拿大和日本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美國和歐盟兩方則聯手開展了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議(TTIP)談判,在諸邊層面以美歐等發達國家為主的諸邊服務貿易協定(TISA)談判也已啟動。美歐引領的這些談判大多把中國排除在新一輪大國間國際經貿規則談判桌之外,架空了中國在多邊機制中不斷提升的影響力。
第三類是單邊自主機制。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傳統經濟功能區就起到過單邊開放試點示範的功能。如今在多邊難以預期、雙邊區域對我不利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一個市場不斷增長的大國,有必要也有條件更多的考慮單邊自主開放模式。即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實施單邊自主開放,對外主動出擊適應、改變、建立新規則,化解美國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談判中的「中國除外」(Anyone But China)策略,保持了中國的開放自主性和全球經濟治理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