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麟
安倍晉三去年重新拜相後大推「安倍經濟學」,力圖以寬鬆貨幣政策、龐大經濟刺激措施和市場結構改革這「三支箭」,扭轉日本經濟多年低迷困境。然而,旨在確保長期增長的市場改革雷聲大雨點小,令人懷疑「安倍經濟學」會否「有頭威無尾陣」。
日本訂下的通脹目標2%至今仍遙不可及,國家經濟前景更是隱憂重重。近日,美國財政國會僵局導致華府局部停運,更可能觸發歷史性債務違約,投資者紛紛湧往日圓避難,圓匯走強恐影響日企出口。日本明年上調消費稅3個百分點,雖然政府聲言推出刺激措施緩解衝擊,但難釋除市場疑慮。
儘管東京獲得2020年奧運主辦權,日本希望重現1964年的「奧運經濟奇蹟」。然而現時東京基建完善,民眾不需要多一條新幹線,新一屆奧運實際經濟效益不免成疑。分析估計,2020年奧運經濟效益恐不及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遠低於1964年的3.6%水平。
此外,日本勞動市場制度僵化,大幅削弱企業分配資源效率,估計日本製造業就業過剩190萬人,反而建築、服務和藥業短缺260萬人。安倍誓言要透過「第三支箭」改善此情況,但在既有利益團體和官僚主義阻撓下,該目標恐會泡湯。
安倍積極推動日本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理論上有利於出口導向型的日本,但此舉將使日本農業等低效產業失去保護,恐失去自民黨視為主要票倉的農民,令安倍陷入兩難困局。
市場改革和貿易談判已成安倍眼前兩大經濟戰線,無論他選擇向何方進攻,都難免會得失國內勢力。安倍能否在政治資本耗盡前攻克障礙,將決定「安倍經濟學」為日本帶來的是真正轉機,還是與歷屆政府不計其數的刺激政策一樣,只是曇花一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