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謝國樑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涂若奔、卓建安)本港財金界人士普遍認為,應對上海自貿區或日後其他自貿區可能的挑戰,最佳辦法當然是「融入去」,將危機變為商機。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謝國樑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自貿區令香港資本能以更開放、更自由的態勢,進入長三角地區尋覓商機。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也指出,自貿區若落實人民幣自由兌換,將可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把餅做大,香港分到的也會更多」。
利用香港作總部調配中心
謝國樑認為,目前主營業務在本港的外資行和本地銀行,紛紛入駐自貿區開設支行,此舉「不是放棄香港」,而是以香港的總部作管理調配中心,到上海開拓業務,可以令香港的業務量更加龐大,覆蓋的市場範圍也更加廣泛。由於自貿區的發展剛剛起步,暫時不會對香港構成直接競爭威脅,「談不上分流(業務),只是感覺上有壓力」,香港應繼續發揮連通國際市場的平台優勢,與上海一起把握商機。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也表示,自貿區落實人民幣自由兌換,將可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把餅做大,香港分到的也會更多」。由於香港的金融業發達,上海在進行金融改革的過程中,必然要向香港學習,從而為兩地業界都帶來新的增長點。他認為,香港當前應該做的是「排除一切干擾,專心搞經濟」,同時增強國際競爭力,進一步與珠三角甚至是泛珠三角地區融合。
在廖群看來,香港要分享到自貿區商機這塊大蛋糕,就必須加速融合,因為香港的最大優勢在於服務業和金融業,「基本上什麼都不生產,(發展)取決於服務對象的人數」,必須不斷擴大自身的腹地,才能獲得更多的服務對象。「泛珠三角相當於全國1/3的江山,反對融合,從經濟學上看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與前海金融合作可增優勢
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接受本報採訪時則指出,對比起上海自貿區,深圳前海更着重與香港的金融合作,是香港服務業的延伸。國家的一些政策將在前海先試,譬如私募基金的試點就在前海進行試驗,這有利於增強前海和香港的競爭力。目前香港在基金管理方面有很多優勢,與前海結合,將有利於將這種優勢向內地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