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古寧)在上海提出申報自貿區後,內地多個地區也陸續提出相關申報方案。有專家表示,如果上海自貿區運作成功,並得以在內地其他地區推廣,屆時各區域競爭關係必然存在,但以各自區域相關方案的定位來看,也是各有所側重。從這個角度來說,各自貿區之間必然會有所互動。而這些自貿區的運行,對以自由貿易著稱的香港來說,一定有所影響。但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內地多區、加港澳台,通過合作也能形成大中華自貿區多贏。
各省上報方案插旗搶位
除已獲批的上海自貿區之外,內地目前已有廣東(打包前海、南沙、橫琴申報)、天津、重慶、青島及廈門等地提出相關建自貿區的初定方案。從已披露的政策來看,各地提出的政策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天津自貿區擬落在東疆保稅港區,此前在貨物貿易政策已接近自貿區,此次的方向主要是服務業和金融業的開放。而廈門目前已有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大陸對台貿易中心等,其相關方案在希望建對台自由貿易區。而重慶則是探索內陸開放路徑。
由於各區域定位不同,也呈現自身不同的特色和優勢。中山大學教授林江表示,與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不同,廣東結合港澳可能會着眼於自由貿易的綜合示範,上海着重服務業開放,廣東可以從貨物貿易的自由化做起。前海、南沙及橫琴三大平台需要通過貨物貿易的自由化而集聚人氣,這也是為廣東省內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尋找出路。三大平台可實行差異化分工,前海着重進行金融創新,南沙則是綜合試驗,而橫琴側重貨物貿易。
港宜抓緊廣東三大平台
他認為,這三平台同在試點金融領域創新,也已經進行了差異定位。其中前海注重與香港資本市場的對接和錯位發展,探索資本項目對外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路徑。南沙利用廣州在珠三角地區的龍頭地位為產業提供配套,大力發展與實體經濟相關的產業金融創新業務。而橫琴則重點發展離岸金融,組建多幣種產業投資基金,為國際自由貿易提供配套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