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省會文化藝術中心。劉富國 攝
——泉城濟南:揚千年文風展現代神彩
10月11日-26日,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在山東舉辦。作為開幕式舉辦地和主要承辦城市,泉城濟南向世人展現了其文化淵源深厚綿長、現代都市靚麗多彩的美麗形象。高雅藝術作品奪獎摘魁、群眾文化建設花開遍地,濟南正在復興其「曲山藝海」的文化盛況。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永傑
剛剛閉幕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讓泉城濟南展現了他文化底蘊深厚、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風采。十藝節期間,多場重量級演出都在濟南上演,並多次出現一票難求、經典劇碼演出結束後謝幕難現象,觀眾叫好,院線叫座。這些現象的產生,一方面說明為十藝節精心打造的藝術作品本身極富感染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濟南文化惠民政策的落實以及市民文化欣賞水平的提升。除給泉城市民奉獻了一場文化盛宴,「後十藝」時代,留給濟南更多的則是民生文化水平的大幅提升。
作為山東建設水平最高的文化演出場館,十藝節開幕式主場館省會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將極大活躍濟南演出市場。世界四大音樂劇之首《貓》中文版,近期將作為大劇院的開幕大劇上演。「2013年山東省會大劇院開幕暨新春演出季」將啟動,西班牙塞維利亞弗拉門戈舞團《卡門》、百老匯百年經典回顧音樂會、李雲迪鋼琴獨奏音樂會等演出將在這裡相繼上演。濟南市民不出家門,就能欣賞到世界水平的各類演出。
十藝節提升民生文化建設
十藝節期間,濟南市圖書館、群眾藝術館、美術館「三館」作為民生文化設施也陸續投入使用。其中作為十藝節期間開放的一處重要民生文化設施,濟南市圖書館新館自10月11日開放以來,被眾多讀者讚譽為「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該館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總藏量260餘萬冊(件),新館開放後實現全面自助服務,開放借閱文獻將達100餘萬冊(件),成為國內面向讀者開放度最高的圖書館之一。開館僅前7天,就有1.2萬餘名讀者辦理了借閱證,總接待人數達5.7萬人,每天平均有3000名讀者來這裡學習、充電。濟南市圖書館新館的高雅借閱環境以及市民的熱情註冊,一時間還成為微博上一大熱門話題。
而借助十藝節東風,濟南還建設了一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整個園區分為民間音樂舞蹈區、民間戲曲區、雜技與競技區、民間節慶區、民間傳說區、神秘文化區、民間手工藝區和綜合項目區八大功能區。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建成後,將成為國內項目最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主題公園,年接待能力有望達到300萬人次,實現直接銷售收入6億元,成為一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物館。以十藝節為契機,一個文化厚重、藝術氛圍濃郁的古城濟南讓世界驚豔,也讓世人期待着天下泉城未來更精彩的綻放。
濟南文化關鍵詞
曲山藝海:歷史上的濟南,曲藝之繁盛名聞海內,產生了山東快書、章丘梆子、梨花大鼓、五音戲、山東落子等民間藝術。特別是清末開埠以來,薈萃南詞北曲,雲集名家大師,茶園、茶棚、書場鱗次櫛比。最鼎盛時期,濟南有省市兩家曲藝團,五個曲藝隊。濟南曲藝的地位超過了天津,僅次於北京。其實,濟南曲藝的繁榮其來有自,濟南的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等都是宋詞、元曲的代表文人,這同濟南的曲藝繁榮難以割斷聯繫,因為宋詞、元曲最早都是供演唱的歌詞。
「天下泉城」文化品牌:濟南擁有「山、泉、湖、河、城」的獨特資源優勢,近年來積極打造「天下泉城」文化品牌。讓四大泉群、三大名勝、百年商埠、千年古城的系統整合和保護提升,「天下泉城」特色風貌帶令世人矚目。同時,濟南注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尤其是保泉護泉的工作卓有成效。今年「天下第一泉」復湧10周年之際,濟南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泉水文化藝術節,打造特色的泉水節慶品牌。
濟南名士多:詩聖杜甫在其名篇《陪李北海宴歷下亭》中寫到:「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除了前文提到的李清照、辛棄疾外,還有一位明代文人李開先,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位濟南章丘籍文人所寫的《寶劍記》是第一部將《水滸傳》故事寫進昆曲劇本的,被列為明代中期三大傳奇劇本。該劇中的林沖「夜奔」一場,至今仍是昆曲舞台上最繁難的折子戲,戲曲界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之說。
一院三館:十藝節的主場館——省會文化藝術中心,位於濟南市西部新城的核心區。包括大劇院、圖書館、美術館、群眾藝術館(簡稱一院三館)以及劇團、書城、影城等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配套項目。其中大劇院約7.5萬平方米(含1500座音樂廳、1800座歌劇廳、500座多功能廳及排練廳和其他輔助功能),十藝節後將作為舉辦高水平演出和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三館」是濟南興建的標準最高、規模最大、設施齊全的公益性文化設施。其中圖書館面積約4.1萬平方米,內設書庫、借閱區、諮詢服務區、公共活動區等。美術館建築面積約1.54萬平方米,包括展廳、收藏庫房、創作室等功能區。群眾藝術館中則有群星劇場、各類藝術培訓及市屬五院團排練、道具倉庫等用房。
群星獎之最:十藝節的籌備、舉辦,極大地促進了濟南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目前,濟南全市縣(市)區達到國家二級館以上標準的圖書館、文化館分別有7個,其中一級館5個。截至目前,濟南面向社會徵集各類群眾文化作品共計621件。其中,廣場舞《幸福像花兒一樣》、山東琴書《親家親》、群口山東快書《肉夾饃》、兒童情景劇《我們的名字》4件作品先後入圍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舞蹈、曲藝和戲劇門類作品決賽,創下濟南參加歷屆群星獎評審作品數量之最。
借十藝節 再現「曲山藝海」盛況
十藝節開幕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台經典大戲在泉城各大劇院陸續上演。這樣繁榮的景象,也許是對濟南曾經有過的「曲山藝海」盛況的一種回應。在清末、民國時代,一位藝員要想大紅大紫,他的表演必須在當時全國幾大城市都能賣座叫好。除了北京、天津、上海以外,濟南就是當時各門類藝術薈萃的一大重鎮,也是名家名角爭奇鬥豔的大舞台。歷史上,藝人們流傳着北京學藝,天津練活,到濟南來踢門檻的說法。著名的《老殘遊記》中描寫的「黑妞、白妞說書」場景就側面反映了這一歷史事實。而在相聲、京劇的經典劇碼中,也有很多使用濟南方言的橋段。
如今,濟南當地的各類戲曲、曲藝活動仍異常活躍。大觀園內的晨光茶社、大明湖畔的明湖居,都是相聲、大鼓、琴書愛好者們的雅集之所。借助十藝節,濟南的這些地方文化色彩濃郁的藝術,得以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方言話劇《泉城人家》是濟南市曲藝團在十藝節上演出的節目,這部戲通過家長里短展現了濟南的城市精神,於細微之處展現大愛。尤其是該劇用濟南方言演出,正宗的濟腔濟味,令人捧腹大笑。有外地觀眾看完就評價:以前只知道北方的唐山話、天津話很好玩,沒想到濟南話也這麼趣味十足!由濟南市京劇院推出的參演京劇《項羽》,3年時間幾易其稿,邀集國內知名專家全新打造,並邀請了裘派花臉名家孟廣祿加盟,使該劇碼更具吸引力。在參加十藝節期間的文華獎評選演出時,《項羽》的票提前半個月就一售而空,兩場演出,1700座的省會大劇院座無虛席,場場爆滿。最終,《項羽》獲得了文華大獎特別獎。而《泉城人家》獲得了文華優秀劇碼獎,其中的主創人員分別獲得了編劇獎和表演獎,這也是濟南首次打破個人文華表演獎零的紀錄。
《泉城人家》、《項羽》獲文華獎
為了讓藝術真正貼近百姓,濟南市採取多種方式,力求把十藝節真正辦成百姓的節日。考慮到新落成的省會文化藝術中心距離市區較遠,濟南公交部門特意加開、延長公車的運行時間,方便觀眾前來觀演。此外,十藝節期間主辦方還取消向各級黨政機關、領導幹部公款贈票送票的慣例,面向普通百姓的中低票價佔到總體的60%以上,有些文華獎的劇碼最低票價僅需20元,享受贈票特權的是受組委會邀請的勞動模範、低收入群眾、福利院兒童等群體。而受惠更多的,則是濟南喜愛文藝的普通市民。
記者觀看了越劇《柳永》、昆曲《牡丹亭》、京劇《香蓮案》等幾場在濟南演出的劇碼。每場演出後,觀眾都久久不願散場,他們在台前鼓掌直到演出謝幕完畢後,才依依不捨地離去。可以說,濟南的觀眾展現了他們對藝術的尊重,也說明了泉城市民對藝術真正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