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傍晚合肥一景。許暉 攝
今年上半年,合肥經濟保持高位運行、穩中求進的態勢,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地,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向全市發出「動員令」——合肥要「科學發展新跨越、主要指標進十強」。
2012年,全市工業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穩中有增,增速繼續高於全國、全省,在省會城市中保持前列。今年上半年,合肥通過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實現了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上半年全市工業增加值總量和工業投資總量雙雙進入全國省會前十強。
力推企業技術改革
吳存榮表示:技術改造是提升企業競爭力,推進產業升級和轉變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按照「龍頭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發展路徑,着力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從低端向高端提升,積極組織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將技術改造貫穿工業發展全過程,引領企業走內涵式發展之路。
合肥市組織實施了「雙千工程」,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三年內完成技術改造投資2000億元,實現規模以上企業全面升級。2012年第一批「雙千工程」項目181個,總投資355.3億元,竣工達產後預計新增產值759.6億元。以「121」項目為抓手,每年通過抓好10個新開工、20個續建、10個竣工投產重大工業項目建設,以點帶面,帶動全市工業項目建設。全年「121」重大工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99.1億元,佔工業投資的19.3%,在建10億元工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87.5億元,佔全市完成工業投資的18.5%,花王、昌河微車、榮事達三洋電冰箱等12個重大項目投產見效。
促進兩化深度融合
合肥市于2011年成功獲得「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稱號。合肥市市長張慶軍表示,以此為契機,合肥市逐步探索走出一條「點上抓企業示範、線上抓產業聯動、塊上抓區域集聚、面上抓環境優化」相結合的符合該市工業發展的兩化深度融合之路。
張慶軍介紹:兩化深度融合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區域層面,以桃花工業園示範園區為典型,鼓勵工業園區實施重點產業、企業和項目示範;二是行業層面,以江淮汽車等20家省、市示範企業為龍頭,加強產業鏈信息化聯動發展,培育典型,樹立標杆;三是企業層面,以京東方製造執行系統等69個市級示範項目為重點,鼓勵骨幹企業積極採用業務流程重組、企業資源管理等信息技術。去年,合肥市獲得工信部第二批兩化融合試驗區2011年工作綜合評價第一名。
與此同時,合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風生水起。新型平板顯示、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新興產業在全國確立了領先優勢。今年以來,智慧製造、語音技術、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車等八大新興產業組建了項目推進工作領導小組。
節能減排成轉型發展「加速器」
「合肥是資源稟賦缺乏的城市,工業發展必須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道路。」吳存榮說。
「節能減排是轉型發展的『加速器』,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不折不扣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吳存榮介紹,合肥市連續四年獲得全省節能超額完成獎,並榮獲全省「十一五」節能目標超額完成獎。「十二五」以來,全市單位GDP能耗又累計下降了9.66%。今年上半年,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32%,超過省下達的全年目標0.32個百分點;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6%,發揮出關鍵作用。
吳存榮表示,行政區劃調整後,合肥發展資源更加豐富,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區位優勢更加凸顯,為合肥建設與發展帶來重大契機。同時,合肥市還充分發揮科教優勢,在推動合肥建設與發展的進程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家電「四大件」產量躍居全國首位,汽車、裝備製造等重點產業綜合產能進入全國前列;新型平板顯示、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國確立了領先優勢。特別是,實施創新推動戰略,全面推進科技創新,不斷加快轉型發展,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戶數迅速增加,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提高,逐步駛上了節能減排、低碳高效的發展軌道。
新興都市產業成轉型目標
大湖名城當是生態之城,需要綠色經濟來支撐。合肥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今年上半年,合肥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均超過或接近2010年全年水平。其中,高新技術增加值佔工業比重提高7個百分點,達到54.8%,佔GDP比重近1/4,戰略性新興產業佔工業比重達到27.4%。
張慶軍介紹,當年面對京東方有技術、缺資金的窘境,合肥毅然拿出30億元購買股份,並幫助企業在資本市場募集60億元資金,僅用18個月的時間完成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建設,在複雜的經濟形勢下,去年盈利1億多元。合肥京東方公司副總經理張羽介紹說:「8.5代生產線今年底投產,屆時合肥將成為全國最大的面板生產基地。」
「只要是合肥真正需要的高科技產業,有風險也要上。」張慶軍表示。合肥市決策層形成共識,創造性運用市場化的手段,扶持新興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並力促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如今,合肥重點培育出平板顯示、光伏及新能源等10大新興產業,並迅速形成產業集群,推動合肥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615戶,工業產值也從2008年2093億元攀升到去年的66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