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涂國彬
年中至今,市場上最期待的,不外乎兩個主題,一個是美國聯儲局主席的新人選,以決定未來美國財金政策,起碼是貨幣政策的主調;另一個當然是中國的新領導層上場後,將來5年至10年的規劃如何。前者關乎退市,自然牽引環球資金動向;後者關乎中國未來的定位,當然影響不同經濟體的勢力平衡。誠然,兩者都是重點,但相比之下,美國的財金政策,外界反而較易掌握。
事實上,隨着現任聯儲局副主席耶倫獲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即使在議會上可能有些不同意見,但人選應已大定。現任主席伯南克即將卸任,耶倫尚未接任,按理應以平穩過渡為主。的確,耶倫在聯儲局多年,學有專精,熟悉失業問題,如今躬逢其會,正值美國在金融海嘯後量寬多時,尚餘失業率未可大幅降低至合理水平,正是她一展所長的好時機。既然多次的聯儲局言論均顯示,失業未降至合理水平,通脹壓力亦不高,整體數據指向復甦存在,但動力不強,此時此刻,綜合各種環境理由,投資者才不用太介紹她是鴿派或鷹派,都可以估到,退市一事,實不必急於一時。尤其她在周四(14日)將發言,但主要內容既已公開,市場解讀傾向認為調子是友善的,退市無必要提早便是了。
相比之下,近兩個月的焦點,其實是放在中國的三中全會。會議在周二(12日)閉幕,隨即有公報,之後各界的大篇幅報道、解讀或評論,自然是意料中事。比較值得討論的是,外界的反應相當奇怪,每每斟酌於公報之中,沒有提及哪些事,而不是留意提及了哪些事。這一點很有趣。從市場人士的角度看,看看有沒有新資訊,有沒有驚喜,本來就是習以為常,但其實這裡有個盲點,而且是根本性的盲點。一言以蔽之,為甚麼要以本身的期望作為標準,以為會議便應該談些甚麼,而不是客觀看看會議最終談些甚麼?說到底,外界一開始的期望,本來就不是甚麼理所當然應該得到符合的事情,最終公報的是否與其相符,沒有根本的必然性。
坦白說,撇開一廂情願的各種期望,但以具體寫了出來的,大家知道,市場力量可以有決定性的影響力,這一點其實是最最重要的,甚至比起很多人關注的其他路向,更有重要性。原因很簡單,邏輯井然的,就是市價本身就是資源配置最有率的訊號,以往由於各種歷史理由,沒有依然市價行事,或就算是有市價,此價也不是真實反映供求的市價,既然以價格為主導的競爭方式被限制而令其沒法發揮效力,非價格競爭所蘊含的一切黑市,以至壟斷,甚至貪腐等,各種的尋租行為,都是必然存在的。只有容許市價發揮功效,上述的情況將大為減低,那時候,競爭壓力將迫使自然的改變,包括國企體制改革、地方財政及很多其他的重大改變,這些都不言自明,不必寫出來,但效果上,卻是市場力量得到重視的後果。不明白這一點,而單純從主觀期望出發,看待公報有否心目中的字眼,是市場人士容易犯上的毛病,而且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