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金控•太平証券(香港)研究部主管 陳羨明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前日閉幕,會議公報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藉進一步市場化釋改革紅利。三中全會是為未來十年定改革大框架,具體政策料在會後才陸續出台,會議被市場指欠新意,兩地股市前天大幅下挫,若現在就說中央改革力度不足,恐是誤判。
會議結束,股市下挫,進一步證明11月5日我們在本欄題為《三中全會倡改革市場期待高》一文的預判,文中指,「三中全會是指導經濟、社會改革大方向的大會,預計會在國企改革、財稅體制、資源價格、土地流轉等方面提出一些原則性、方向性的改革方案」。「但改革的具體措施可能需要各個部委再次細化」,「市場對三中全會的改革有很大的期待,情緒偏樂觀,三中全會反而是股市回調的風險窗口」。因此,與其說會議令市場失望,不如說市場期望過高。
中央集權衝破阻攔
三中全會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市場關注的改革都有涉及。如外界預期,公報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今次三中全會推改革有一重大突破,就是為確保改革成功,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由黨中央集權抓改革。外界對此有疑慮,惟此實是中國推動改革的政治現實。
經改強調市場重要性,但要打破官僚、國企等既得利益者的攔阻。中央要推市場化,會遭到國企洶湧而來的抵制。往屆三中全會亦提多項改革,但推動改革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地方、國企等利益集團阻力極大。例如,中央推土地改革,讓農民流轉土地,會遭到地方的對抗。可惜以往未能衝破既得利益者重重阻撓。因此,中央集權,樹立更大政治權威,才有望從上而下力推改革。
落實改革需要時間
很顯然,三中全會定出的改革藍圖,是能夠透過市場化帶來經濟效率的職能範圍,國家則放權,但在國家安全和政治過程中的權力資源,則將之進一步集中和重新配置。
改革不同於政策,改革紅利如何在「經濟放權、政治集權」的模式下得到有效釋放,需要時間。三中全會明確了未來的方向,改政策細節還有待公布,現在更需要關注的是政策如何落實。可以期待,諸多過去沒有提過以及在過去提出但未能落實的改革,例如破除壟斷、國資有序流動、金融市場化、農地流轉等將有實質進展。
三中全會對股市長短期的影響,11月8日我們在本欄題為《內地貨幣政策傾向中性偏緊》一文亦指出,「從過去四次三中全會召開前後的情況看,會議召開前後股市有漲有跌。短期而言,若股市已充分反映了政策預期,則會作適當的調整。長期看,則市場注意力將集中在改革紅利釋放的方面,影響市場的因素在於會後政策的調整與宏觀經濟的表現」。■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