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昌鴻
是港人過於保守,還是政策不夠明晰?還是前海建設剛起步?
日前的前海企業公館推介會上,當天參加推介會的企業名單中包括匯豐銀行、恒生銀行、東亞銀行、亞洲保理、香港勝記倉等30多家企業出席推介會。但當中只有9家外資企業,另有一家深港合資企業,其餘均為內企。對企業公館有意入駐的企業中,港資和外資企業佔比不到三成。
按照前海的定位和目標,前海是明確把香港概念置於試驗區的合作區,其政策亦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進一步加強內地和香港合作關係角度來考量的,這與目前前海招商推介吸引過來的絕大部分是內企明顯存在差距。
據一份前海批覆企業資金來源(2012-2013)的統計,在當時有1,465家企業註冊入區,其中117家為港資,18家為除港資外的外資企業,另有30家為中外合資企業,港資、外資企業佔比只有一成左右。
港企或過於保守
前海目前在產業優惠目錄尚未落地下,平均每天吸引10家以上企業入駐,對企業的吸引力可見一斑,但為何對港資、外資企業吸引力不夠呢?
前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認為,外企需要看到清晰全面的政策細節才會進入,從這一角度來說,港企過於保守。香港貿發局深圳代表陳紹斌亦指,香港人做生意不怕苦,但保守謹慎,在香港站穩腳跟的大部分港企,不會貿然花近億元投資現在還是一片工地的前海。
待發布政策細節
宋敏分析指,「越是大的企業和銀行就越是慎重,這些企業對於業績等非常看重,因此亦使香港企業顯得更保守」,這些港資和外資企業很多還在等待中央給予前海金融改革的決心,以及對金融堅定的開放政策。對於前海目前外企佔比過低,宋敏表達了他的擔心,前海欲成為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如果都是內企進駐,那就會失去其特別的位置。
前海新聞發言人、秘書處處長王錦俠則對此表示可理解,前海的基礎設施建設、綜合環境條件剛起步,外企不可能大規模進駐,深圳特區起步的頭十年,港資等外資企業所佔比例也是慢慢積累的。畢竟前海有些政策還沒有細化,港企不會因為有多少稅收優惠就一擁而上。「前海成功與否並不取決於有多少比例的香港投資者,而是取決於前海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學習香港的制度、借鑒其法律,甚至做到一個仿真版的香港,不是說要吸引香港的企業來這裡發展,而是要建設一個適合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