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傳媒操守:訛聞訛人 失德害群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1-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傳媒的一言一行都足以影響整個社會。資料圖片

現代中國

 早前,廣州《新快報》記者陳永洲涉嫌收錢撰寫上市公司的負面報道,被湖南長沙警方拘捕。其後,內地傳出有多名記者涉及嚴重違紀而被查處。連串事件令外界關注近年內地假新聞層出不窮的現象。究竟內地新聞失實的原因為何?當局應採取甚麼對策?下文將作探討。■陳振寧、戴子熙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

作者簡介

 戴子熙:《環球時報》、《環球人物》、《鳳凰周刊》等內地媒體撰稿人。另定期為香港《成報》、《新報》、《香港商報》撰寫時政評論文章。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陳振寧: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定期於香港《成報》、《香港商報》發表評論文章。曾參與《通識詞典3》的撰寫工作。電郵:jambon777@yahoo.com.hk

新聞背景:陳永洲涉收錢抹黑企業被吊牌

去年9月開始,廣州《新快報》記者陳永洲發表多篇有關上市公司中聯重科的抹黑報道。今年10月17日,陳永洲及其妻接到警方通知,前往派出所補充早前家中失竊的資料,警方以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罪刑事拘留陳永洲。

10月23日,《新快報》在頭版刊登社評,呼籲長沙警方放人。翌日,該報再刊印頭版大標題「再請放人」,呼籲「一切在法律框架下解決,不能先抓後審」。

10月26日,央視節目《朝聞天下》播出警察訊問陳永洲的內容。據陳透露,他去年9月受朋友所託,發表一則關於中聯重科的負面報道,因而收取約1萬元人民幣的報酬。其後,陳又接連在《新快報》發表十多篇關於中聯重科的負面報道,其中僅一篇半是由他採訪完成,其餘皆由他人提供現成文稿。今年6月至7月期間,陳在他人授意和安排下,先後到香港、北京向香港證監會、香港聯交所和中國證監會實名舉報中聯重科,並先後收取數十萬元人民幣和數千元港幣作為酬勞。

《新快報》頭版道歉 調整領導層

10月27日,《新快報》在頭版登出道歉聲明。10月31日,廣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決定吊銷陳永洲的新聞記者證,並責成《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對《新快報》進行全面整頓。本月1日,《新快報》班子成員出現調整,李宜航不再兼任該報社長、總編輯。

繼陳永洲事件後,內地傳媒特別是財經版又爆出多宗醜聞。3名任職浙江《今日早報》、《都市快報》及《每日商報》的財經版記者,因涉嫌非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受賄罪在杭州法院出庭受審。(基礎級)

「報」「社」齊打假 還民真報道

對於造假新聞現象,當局可參考以下建議:

督促編輯嚴格把關

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個別記者為求省事,增加上稿率,有時會照搬已見諸其他報紙的新聞。這唯有靠編輯在編稿過程中更細心審理。譬如,2010年,《皖北晨刊》收到一名通訊員的稿件,內容是一名老漢拘禁一名廿多歲婦女。當時因該通訊員在法院工作,又長期為報社寫稿,這篇稿件遂被採用。見報後,報社網站編輯把該篇稿件傳遞上網時,發現內容竟與2006年外地一則新聞完全一樣,只是地名被替換了,編輯及時識破了這篇假新聞。

糾正記者採訪態度

記者是報紙的主要供稿力量。內地報紙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即記者在通訊員採寫的稿件上署名, 記者本人根本沒有去過新聞現場,或參與過採訪過程。如深圳「90後」女孩當街給乞丐餵飯的新聞,稿件為通訊員採寫,署名記者並未到過現場。由此可見,若為搶新聞而不對新聞來源進行考證,易令假新聞有機可乘,或出現事實不準確等隱患。為防範新聞來源造假,內地傳媒應要求記者的採訪態度必須嚴謹。

加強職業素養

為杜絕假新聞, 新聞工作者必須在職業素質和道德方面嚴格要求自己,遇到可疑新聞時應深入調查,追根溯源,並多思考,增強辨別能力。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在採編過程中不應盲目為吸引眼球而炒作新聞。

接受社會監察

社會監督對減少假新聞具根本意義。從長遠看,內地應面向公眾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令公眾熟悉媒體運作的特點和流程,這能對傳媒形成一種無形的受眾監督壓力。傳媒則應完善「更正與答辯」制度,主動接受公眾的監督,這樣才能杜絕虛假新聞的出現。(摘星級)

雜牌軍放流料 專業小眾蒙羞

對於內地屢次出現失實新聞事件,可集中從傳媒生態方面作出分析:

近八成無簽合約 靠多發稿賺工資

據統計,目前在內地各類媒體中,有逾100萬名媒體從業人員,其中近80%人與媒體之間沒有簽定勞動合約。這意味有些記者連工資也沒有,也無購買勞動保險。生存問題令這些記者希望盡量多發稿件,但因最終審稿是否通過還要看編輯和媒體的實際需要,少數新聞工作者為個人利益,拋棄新聞品格,以新聞真實性原則作交換,甚至造假。失實乃至虛假新聞便由此產生。

競爭日烈 不擇手段

近年內地傳媒行業走向市場化,新聞機構之間、個人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競爭對內地新聞行業的發展雖有好處,但另一邊廂,一些傳媒和個別記者卻不能正確對待這種競爭,採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致使失實報道近年不斷出現,且有越演越烈趨勢。譬如,北京電視台生活頻道幾年前播出由新聞部製作的資訊節目《透明度》,揭發北京有小販利用曾被化學液體處理的紙皮,配合死豬肉和香料做假肉包子出售,報道中更攝錄紙皮餡肉包的製作過程,引發公眾譁然。但其後,北京電視台又罕有地播出道歉聲明,承認有關報道是捏造的。事件反映造假新聞與市場競爭激烈有關。

搶先發布 缺乏深入調查

新聞報道強調時效性。一些記者在報道新聞過程中,為爭奪新聞的首先發布而爭先恐後,如此報道因缺乏更多的深入調查,令報道的客觀內容與實際有差距。此外,在校對環節又疏忽管理,只注意文字的正誤,忽略其他方面的把關等,也是內地假新聞不時出現的原因之一。

網訊魚龍混雜 不甄別易中伏

現在紙媒在選取稿件時,有時借鑑網絡消息。但網絡資訊魚龍混雜,常有一些小道消息,發布者又身份不明,若不甄別,往往會讓假新聞乘虛而入。編輯選取稿件時,一定要明辨是非,不可因搶新聞或炒作而誤入「圈套」。譬如,影響惡劣的「金庸被去世」等假新聞都來源於微博。(進階級)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指出並說明內地屢次發生虛假新聞事件的原因。

2. 新聞媒體發布虛假新聞,會對社會帶來甚麼負面影響?參考上文,試舉兩項並加以分析。

3. 針對虛假新聞事件,你認為內地當局應如何應對?試從兩個角度加以討論。

4. 有人說:「提高新聞工作者薪酬是杜絕虛假新聞的最有效方法。」你對此說有何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5. 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記者在虛假新聞報道上應付上最大責任」這個觀點?解釋你的答案。■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治理記者受賄需下三劑猛藥》,《環球時報》,2013-11-15

2.《媒體轉型期記者「成長的煩惱」》,新華網,2013-11-07

3.《陳永洲認收錢發失實報道》,香港《文匯報》,2013-10-27,http://paper.wenweipo.com/2013/10/27/CH1310270020.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相關新聞
傳媒操守:訛聞訛人 失德害群 (圖)
概念圖:內地虛假新聞 (圖)
博士生獎學金 申請人數增8% (圖)
英基幼園生將撤優先升同系小學
林鄭等4人獲嶺大頒榮譽博士 (圖)
執教鞭37載熱誠未改 中大教授獲獎 (圖)
教局:「企會財」拆科須三思
盲削科恐亂上加亂
管理新世代 須放下身段
英文應試攻略:同窗「冇狫縑v? 諗計引佢講!
銀幕有話兒:語言上的障礙 生活上的迷惘 (圖)
騎呢遊學團:熱刺難讀好 Henry叫安利
古文解惑:《莊子》選讀─庖丁解牛 養生之道
恆管英萃:英語搭配 不可不知
康文展廊: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