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遠威)網絡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在內地瘋炒,人民銀行已限制金融及支付機構使用比特幣。金管局昨亦緊接表態,指比特幣並非貨幣,只是虛擬世界創造的「商品」,呼籲投資者考慮使用比特幣交易或投資時要加倍小心。比特幣不受當局監管,但會跟進比特幣在港使用情況,並強調按法律,本港可制裁涉及比特幣的盜竊、欺詐或洗錢等違法行為。
比特幣在全球各地熱炒,短短一年便已升值百倍,但礙於比特幣沒有實體發行人亦非法定貨幣,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勸喻炒家小心泡沫爆破。在中國大媽追捧下,內地成為比特幣最大交易市場,佔全球交易量六成,但早前有比特幣交易網站倒閉令炒家血本無歸,故人民銀行已率先下令,要求限制金融及支付機構使用比特幣,以保障人民幣的法定貨幣地位及防範洗錢行為。
此外,泰國已在11月下令,禁止在全國範圍使用比特幣,並將相關交易活動列為違法項目。反觀德國卻沒有就比特幣炒賣加以限制,反而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並向炒家徵收25%資本利得稅。
張德熙:或成「零和遊戲」
金管局指,比特幣的價值並無實物或發行人支持,而且價格波幅極大,並無成為支付媒介或電子貨幣的足夠條件。由於比特幣屬高度投機性商品,市民考慮以此交易或投資時,要加倍小心可能造成的損失。當局會密切留意比特幣在港使用情況,以及海外監管要求等發展,再考慮須否進一步跟進行動。
前證監會主席沈聯濤昨表示,比特幣並非法定貨幣,買家要自行承擔買賣風險,若未來產生泡沫,相信將對社會穩定構成影響,故中央需要作出監管。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張德熙預期,將有愈來愈多監管機構效法人行,對比特幣進行監管,瘋炒熱潮將曲終人散。他強調比特幣並非貨幣或保值商品,絕對無法與黃金相提並論,只是個高風險投機炒賣行為,有機會成為「零和遊戲」。當比特幣受到全國監管,持有者隨時血本無歸。
美林稱可作電子商務工具
不過,美銀美林昨日發表的報告認為,比特幣可以成為電子商務交易的重要工具,並且具有「明顯的成長潛能」。報告指,就某種程度而言,作為匯兌的中介,比特幣提供使用者許多利益和效率,這也意味着它擁有某種基本的價值,這種價值在比特幣更廣泛使用後,也會隨着時間成長。但報告亦指出,比特幣面臨挑戰,包括匯率波動和可能受到規範,這些缺點最後將妨礙其成為國際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