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社津機制不宜改 扶貧政策方治本


政府建議明年二月起按機制調整生果金及綜援津貼,加幅由3.8%至6.5%,但有議員認為加幅所依據的數據滯後於通脹,建議改為預測通脹方式調整社福津貼金額。事實上,面對日益沉重的通脹壓力,當局因應社援物價指數調整各項社福津貼是合情合理的做法。現時的調整機制雖然是根據滯後數據,但多年來行之有效,為當局調整社津金額提供了客觀參考,不宜輕率改變,以免引發不必要的爭拗。同時,社福津貼目的在於為基層市民設立安全網,社會不應將扶貧的功能強加於社福津貼之上。要解決貧窮問題,必須從政策上著手,通過多管齊下的扶貧措施,協助基層市民擺脫貧窮。

當局每年都會根據社援物價指數來研擬各項社福津貼的調整幅度,指數的計算比重逾一半來自食物價格浮動,與一般計算通脹的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有異,更能聚焦地估算出基層市民的生活壓力。誠然,社援物價指數由收集到計算,出來的結果難免會出現滯後效應,未必能夠完全反映市民當下的生活壓力,但相較預測通脹等計算方式,無疑是較為客觀及科學,不會出現各自開天殺價的情況,免卻了各界對未來通脹估算的爭議,沒有理由輕言改動。

在目前通脹高企之下,不少基層市民期望當局能夠推出紓解民困措施可以理解。然而,社福津貼以至其他派糖措施,與一般的扶貧政策卻有所不同。社福津貼的設立是要為市民提供最基本的安全網,令他們不致忍飢挨餓,而生果金則有向長者表達尊敬之意。社福津貼對基層市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卻不應將太多扶貧及社會責任加諸社福津貼之上,甚或要改變其一貫的計算方式,都非合適的做法。

貧窮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包括房屋、教育、福利、就業、醫療等不同範疇,並非單靠增加社福補貼或派糖就能夠解決。隨著本港制定首條貧窮線,當局需因應貧窮線的數據,制訂全面的扶貧政策,包括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推出低收入人士薪金補貼制度,支援在職貧窮以及擴大交通津貼計劃,在教育方面重點協助低收入家庭等。全面紓解貧窮問題,必須靠全面的政策來保證。

相關新聞
強調發展質量 消除增長隱患
社津機制不宜改 扶貧政策方治本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