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養老問題越來越緊迫的當下,空巢老人的孤獨引發連串社會問題:江蘇老太因子女長時間不回家,設立探望獎;北京老太因保姆要回家過年而跳樓自殺;85歲湖南省長沙老人陳振斌排解孤獨的方式比較溫和,他在巴士上流連,每日乘坐來回數次長達5小時,為的只是找人說說話。■大洋網
只要天不下雨,陳振斌定會早早出門,上街蹓躂。出門在外,他坐得最多的是巴士。巴士到達終點站時,陳爺仍靠在座椅上,身旁掛着老人撿的瓶瓶罐罐。見陳爺望着窗外默不作聲,卻沒有下車的意思,司機好心提醒:「爺爺,到站了,要下車了。」陳爺只吐出三個字:「還沒到。」
女兒:不幫忙還讓我操心
司機重新開車一段時間後,見陳爺仍在,忍不住問他:「您老人家在車上坐了5個多小時,是哪裡不舒服,還是找不到家了?」對此,陳爺的回答仍然是:「還沒到。」司機於是報警求助。
趕到現場的民警陳溢表示,其實陳爺思路清晰,可家庭住址卻是在陳溢詢問良久才說出口的。「他似乎不是很想回家。」據了解,陳爺老伴離世多年,兒子三年前因癌症去世,如今與離異的女兒相依為命。陳爺的女兒陳玲(化名)靠賣糖油粑粑維持生計,對於父親的外出和民警送回,她似乎已經習以為常。
「我每天早上四點多就要起床擺攤,忙裡忙外,他不幫忙還非要出去,讓我操心。」說起父親,陳玲滿腹委屈,「平時我們溝通少,越來越不理解對方。」
幾失說話能力 寫字溝通
媒體記者探訪陳爺,與其聊天,他不是點頭就是搖頭,很難聽他擠出幾個字。記者掏出本子寫下問題:為何每天出門蹓躂?他匆匆寫下:隨便走走;再問:坐巴士是為了什麼呢?陳爺又用筆劃出兩個字:說話。鄰居老趙說,陳爺思路清晰,卻似乎不知道如何表達,「可能太久沒人跟他講話了」,導致說話能力幾近消失。
長沙心理學專家劉正華說:「很多老年人因為感到孤獨去坐巴士,一方面打發時間,一方面又能看看各處的風景。除了物質,子女們更應該關心父母的精神需求,做些努力,讓父母有自己的興趣圈子,緩解孤獨感。」
|